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中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时人都称他为伯乐。孙阳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相马经》,并配上了各种马的形态图。孙阳的儿子看到这本书以后,以为相马很容易,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找好马。
他按照书中所画的图形去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好马。随后又按照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了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所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的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一些。”孙阳一看哭笑不得,真没想到儿子竟然如此愚蠢,只能悲伤的感叹:“按图索骥也。”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常常用于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同时也有讽刺教条呆板办事不知变通的意思。生活中,一说起“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等故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好笑,觉得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是真傻。但仔细想想,或许我们正在以五十步笑百步,正在不经意间犯着同样的错误。
生活中先设想好标准条件按图索骥找对象的,工作中依照惯性经验生搬硬套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最可怕的还是在战场上不知变通生搬硬套兵书内容的,马谡不当道扎营而选择山顶扎营结果痛失街亭就是典型案例。
诚然,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个计划,也得给自己设定好一个前行的方向,这样我们才不会迷茫,才不会乱来。但是,我们心底也得清楚,方案、规矩都是死的,人是活的,社会活动更是瞬息万变,我们不知道前行的路上会遇到什么,所以说之前的设想或者计划,肯定会有没考虑周到或者不合时宜的地方,甚至还会有完全对立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变通,若不知变通一条道走到黑,只会被碰一个灰头土脸。
道理很简单,几乎人人都懂,但还是会有人不停的犯这个错误。为什么?分析原因,有人可能是自觉清高,觉得头脑灵活善于变通的人有投机取巧之嫌,所以不屑为之。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感叹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这话粗一听有理,仔细想想却不对。说这话的人缺乏的是一种担当精神和作为意识,更多的时候他们想的可能就是明哲保身,按照规矩来对照先例来,即使结果不满意也不会有大问题,可一旦变通,不管成败,责任都得自己扛。
可惜,在我们的思维中,“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思想发自本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仍然存在。但是,我们凑巧生活在了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幸运,悲哀在于稍不留神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幸运则在于处处充满了机遇,能够把握住就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须知,“刻舟求剑”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