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树是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种优良植物。树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在巴山和峡川一带,最粗的茶树需两人合抱,只有先砍下枝条后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形状如同瓜芦木,树叶如同栀子,花如同白蔷薇,种子类似于棕榈树的种子,花蒂像丁香,根类似于胡桃树的根。
茶,当做字,从部首上看,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者“草”“木”并从。茶的名称,第一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蔎,第四叫茗,第五叫荈。
茶树生长的土地,以长在乱石缝隙间的品种最好,其次是长在沙石砾壤里,(“栎”应当从石写作“砾”)品质最差的生长于黄土平原。凡是种植技术不严密扎实的,尽管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精心照顾,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生长在山林野外的茶叶品质比较好,园林栽培的品质比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而且有树木遮阴的茶树,芽叶呈现出紫色的品质比较好,呈绿色的则比较差;芽叶如同春笋似的品质较好,芽叶短小的品质较差;芽叶成卷状的品质较好,芽叶舒展平直的品质较差。背阴山谷里生长的茶树,就不能采摘茶叶,因为它有太重的寒性,喝了会凝聚滞留在腹内,使人患腹中长痞块的疾病。
茶的用途,因为它品味寒,最适合人们做饮料。品行优良、德性俭朴的人最爱饮它。如果有人感觉干热口渴、心胸郁闷、头疼脑痛、眼睛干涩、四肢烦乱、全身骨节不舒服,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就好像醍醐灌顶、喝了甘露一样清爽甜美。但假如采的时节不对,制造又不精细,而且还掺杂了野草,喝了就会生病。饮茶也会喝出毛病,就像人们吃人参也会受害一样。品质最好的人参出产于上党,品质中等的出产于百济、新罗,品质差的出产于高丽。而泽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人参,就没有什么疗效,更何况用不是人参的冒牌货来充真的人参呢!假如把荠苨假冒的人参喝了,那么人就有可能得多种疾病。知道了人参有时也会对人体有害处这个道理后,那么茶叶使人体受害的道理也就完全清楚了。
【读后感】
茶源,道始。
陆羽先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茶论。这一章叙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字的字源,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茶树的栽培方法,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茶的效用。遥想在当年那个特殊时代,如此科学严谨的系统观,又言简意赅,真是大智慧。我感受到了一种极为明晰的脉络,也开始对文言文有了极大好感。
万事万物都有起源,关于茶的起源,一直有一些争论,其中以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最令人瞩目,但不少国内科学家包括国外学者,从茶的自然分布、地质变迁以及气候变化,来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但无论如何争论,茶树最早被中国人所发现,最先被中国人从药用变为饮用,最早被中国人由野生变为园栽。茶叶和茶种最早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都是毋庸置疑的。
也许,冲突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众说纷纭下,才会有不断的探讨交流和不断的发展。也说明茶倍受推崇和喜爱,就像我读它,茶在我心上不只是一片叶,它是立体的,承载了太多我们所赋予给它的意义和能量;但它也只是一片叶,生长与凋零,周而复始。
细读《茶经》,陆羽先生的实践精神是值得推崇的。距今1200多年,《茶经》仍未失去其参考价值,比如茶的生态条件,土壤,光和地形;比如鲜叶鉴别“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等。有的,由于时间流逝,已无现实意义。按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茶经评述》中的部分观点:“野者上,园者次”,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不完全适用;“紫者上”的论点,从制造角度讲,也只适合当时饼茶需要;而“笋者上,芽者次”,后人多认为是指鲜叶持嫩度,鲜叶嫩度的要求因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性凝滞,结瘕疾”,缺乏科学根据,却不妨碍是一种友善的提醒。诸如这些,结合当下技术的发展,辩证的看,方与时俱进。
近月翻阅了后来者整理的部分古代各大家茶论,的确看到古代茶书多以陆羽先生《茶经》为蓝本,且有重复,足见《茶经》影响力。
茶,从陆羽先生开始确定为“茶”字,并广泛流传;也是从这个时候有了系统整理,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物质与精神巧妙结合,我亦视其书为茶书之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