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在«三国纪»~荆州告急~一章中,评价刘备~携民渡江~(带领百姓撤退)的境况时,写了一句很精彩的话:这可能是刘备一生中最闪光的一笔。
与刘备相似做法的还有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曾带领白马(郡)的民众从居地撤离。两军交锋,百姓遭殃,这大概是战乱年月的普遍现象。把域下民众撤离前沿危地,不禁可以避免百姓惨遭屠戮,而且也保存了自己势力范围之内 的有生力量。
但刘备的作为更富有人情味,更深得人心,也深受当世及后世的称赞。大概情形是这样:
公元208年秋,曹操在平定北方匈奴不久,就匆匆挥师南下,逼趋荆州。荆州主心骨刘表年老疾忧,不久病逝。次子刘琮继位。其时,荆州的权力实势已掌握在蒯越,蔡瑁等亲曹势力手中。且不论这些亲曹势力的立场观念如何,单就危急局势对刘备来说,就已经是火烧眉毛,危在旦夕了。
刘备自从徐州翻拍,杀了刺史车胄,自领州牧,就再也没有和曹操调和的余地了 。所以只能抵抗到底。刘表病逝前,刘备作为荆州的防火墙屯兵驻扎在汉水北岸的樊城。刘琮投降,并没有及时通知刘备,刘备也不知情。得知这一确切信息的时候,曹操率领的大军已经抵达距离樊城不远的宛城。
形势迫急,刘备和他的团队们诸葛亮,徐庶,关张等人立刻做出应急部署:紧急撤离。他们把撤离的目的地预定在了江陵。因为江陵城不仅城防坚固,而且城内还屯有大量的粮草、器械物资。但是在部署执行的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那就是樊城当地的百姓怎么办?是留下?还是带走?留下吧!担心曹操又来一出徐州大血洗。带走吧!数万民众如何在强虏铁骑的追剿中顺利走完500多里的漫漫长途,抵达前景并不乐观的江陵古城(从樊城到江陵直线距离约四百余里)。但最后做出的决定还是,带着百姓一起走!
这就接连出现了第二个大问题,那就是,行军速度缓慢!«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记载: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这可是在逃难,不是逛街市赏风景。这样的撤离速度,怎么能够尽快的脱离险境,抵达安全防地呢。然而,曹操的追击节奏却和他们的撤离速度恰恰相反。五千虎豹骑日夜兼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期间,也有谋士建议刘备,让主力部队先行速撤,百姓及少数官兵后行退走。但是这个建议遭到刘备的拒绝。于是,这才引发了刘备的一番感慨: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对于此话语中的~人~,有的解读为是指其时所带领的人民百姓;有的则解读为,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人力资源的意思。无论那种解读,刘备这时刻的表现,都已经有了和民众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道德立场了!这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尤其在那个各自为阵,弱肉强食,诸侯视百姓命如草芥的战乱岁月。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英雄的格局所在。
«三国志~裴松之注»收录了晋人习凿齿的一段评论: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大格局的人,内心总有闪光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