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
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鲁肃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在《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等故事中,他总识不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点拨后方才恍然大悟。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剧情中,诸葛亮和周瑜两位高人斗的不可开交,憨直的鲁肃却束手无策。只能在二人之间来回周旋,以苦苦哀求和委屈求全,来勉强维系孙刘双方的盟好关系。
由于小说和电视剧的渲染,鲁肃就是是一个平庸憨厚、呆头呆脑的人。他的出现总能博人一笑。
演义可以笑谈,但是在正史中,鲁肃的主子孙权,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似乎也没有给鲁肃一个公正的评价。
—2—
被错评的鲁肃
吕蒙身死,孙权与陆逊详论周瑜、鲁肃时,孙权说鲁肃有两个长处:一是他曾向自己谈论帝王大业,二是他反对张昭等人的投降论,并劝说自己及时召回周瑜抗击曹操。
但是孙权也说了鲁肃的两个短处:
一是:鲁肃曾经劝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而孙权事后十分后悔,认为这是鲁肃的失误。
二是:当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后,鲁肃又对孙权说:
帝王之起 ,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孙权认为鲁肃说了大话,却不能从关羽手中收回荆州。因此批评鲁肃是“好车大炮”。
由于鲁肃身具二短,所以在孙权眼里,鲁肃比不上周瑜,也比不上吕蒙。
《三国志》著者陈寿认为“孙权之论 ,优劣允当。“ 后世之人,也皆沿用此说,几乎成了对鲁肃评价的定论。
孙权贬低鲁肃,因为鲁肃主张借荆州并不符合他的意愿,后来也没有达成他收回荆州的目标。就像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你没有完成老板的任务,老板自然不高兴。
所以,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治史认真,叙述客观的史学家陈寿,对鲁肃的评价却失妥当。
因为陈寿作为封建时代的儒生,他也有缺点,就是分析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着重处世态度而不着重处事的方法。
因此,陈寿也错评了鲁肃。
细读历史,公正的评价鲁肃,他其实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大智慧的英杰人物。
鲁肃“大智”和“若愚”之间,有着即使诸葛亮和周瑜这样的人物,也不具备的“忠厚”。
—3—
忠厚的鲁肃,老成谋国
赤壁之战前,当曹操大兵压境,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占主流。
鲁肃进言孙权说:我鲁肃投降,曹操还能给我安排个小官做做,慢慢的混也能混到个郡守、州牧什么的,但是主子你投降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鲁肃说话诚挚恳切,令人如见肺腑。他不贪图自己的前途,处心积虑考虑孙权的命运,这是他的忠厚。
鲁肃闻刘表卒,对孙权说: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鲁肃阐明了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据有荆州的重大政治意义。
鲁肃又说: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
鲁肃客观分析了荆州内部矛盾,及谋取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鲁肃向孙权提出了出使荆州,联刘拒曹的建议,被孙权采纳。
鲁肃抓住孙权想成就帝王大业的心理特点,在谈论国家大事上,说话不夸张。他语调平和,言辞诚恳,以“情”感人,这体现了他的忠厚。
当鲁肃出使荆州,后与逃亡的刘备在当阳长坂相遇。鲁肃得知刘备打算投奔苍梧太守吴臣时,这样劝说刘备:
吴臣粮少兵微,自不能保,焉能容人?
鲁肃又进一步劝刘备: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鲁肃告诉刘备,我为你打算,最好派遣亲信的人主动和东吴结交,这样以后才有机会建立功业。如果去投奔吴臣,吴臣是个平常人,而且他的州郡偏僻,也即将被人吞并,根本就不能依靠。
鲁肃站在刘备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利害关系上以诚动人,从而打动了刘备,这体现了鲁肃的忠厚。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从前方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不表现得特别高兴。鲁肃说:“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
鲁肃在赤壁建立大功后,把能完成吴主孙权的天下大业才当作是高兴的事,这体现了鲁肃的忠厚。
赤壁之战后,鲁肃先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后又谨慎处理与镇守荆州的关羽的纠纷。鲁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孙刘联盟。
而鲁肃的策略确确实实给江东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带来了莫大的直接好处。
鲁肃处处以大局为重,即使主子孙权对自己产生误解也在所不惧,这也体现了鲁肃的忠厚。
鲁肃明明有才略,但他带兵17年,却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练兵,为谋天下奠定基础。
正是由于鲁肃打造的强大兵力做基础,吴国才得以在222年,在陆逊的带领下,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避免了亡国。
鲁肃注重吴国的长远利益,为吴国深谋远虑,这更加体现了他的忠厚。
不幸的是,217年鲁肃病死,由于孙权和吕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打了两场胜仗,却输了整个天下。
后人哀鲁肃时这样说:
使(鲁 )肃不死,则樊围必无后患,而操可蹙,北方可图,曹丕不敢称帝矣。
为何鲁肃对三国的历史进程发展这么重要,因为鲁肃之后,再也未出现像他这样远见卓识并且忠厚的大都督。
—4—
历史低估了鲁肃
鲁肃之后,吴主孙权屈身忍辱地走过一段痛苦的历程,终于又踏上了鲁肃坚持的联盟之路,重新与诸葛亮携手。
然而历史大势已定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孙权,都回天无力了,谁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纵观三国历史,似乎鲁肃并没有显著的功绩,而孙权也对鲁肃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进行了否定,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评价。
陈寿及后来的史家,也未能为鲁肃辨正 ,反而认同孙权的评价,也是不可取的。
而长期以来,鲁肃被小说和戏曲渲染成一个平庸憨厚、呆头呆脑忠厚长者,则更是与鲁肃应有的历史形象背道而驰。
孙武说,会用兵的人战胜而无盛名、无勇功,所指的应该就是像鲁肃这样的人。
鲁肃思想宏观,心胸宽大,眼光远大,以他辅佐的吴国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不追求个人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才是最好的治国和用兵之道。
鲁肃是一个谦谦君子,他不但忠厚仁义,而且高瞻远瞩。鲁肃的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具备忠诚、守信、认真、理智等优秀的品行。
在市场竞争中,先谋败,后谋胜,才有可能成为鲁肃。不谋败,只谋胜,迟早会变成周瑜。这或许是带给我们今人有益的启示。
宋代诗人陈普有诗赞颂鲁肃:
《咏史下·鲁肃》
龙虎鵷雏总可人,当阳倾盖便关金。
荆州尺寸都相付,始是当年子敬心。
鲁肃的“大智”和“若愚”之间,有着很多历史人物所不具备的忠厚。
这样的人物,才应该是民族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