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的《点鬼薄》貌似结合他本人经历而写,描写了三个人的逝世。文中主人公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他尚小虽然悲伤可不懂逝世之意;从未谋面的姐姐夭折,他只是从旁人口中得知这个姐姐所剩无几的回忆却怀有一份亲密感;二十八岁父亲病故,他感到压抑。不知芥川在写《点鬼薄》时是何心情,是否在思考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死还是活着?
“我并不喜欢扫墓。如果能够忘记,我想忘记父母和姐姐。可是,或许那一天我在肉体上格外虚弱的缘故,在早春午后的阳光中,我望着泛黑的石塔,想:他们三人中,到底谁是幸福的呢?”
我同样也不喜扫墓,墓外人悲泣,逝者已安矣,也许是我不愿意承认亲人就在一抷黄土中
春阳照孤坟,垅中逝者陌上人,幽明本难分。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喜欢四大名著,读来读去发现我仅是将《红楼梦》读了三遍,却还是雾里看花读不懂,于是去看解析红楼梦的文章和书籍,谁知更是半知半解淡而无味。心中开始固执,不管曹雪芹想表达什么,绝不会缺少他对一生所行的感悟和思考,或许写作红楼梦是他那段时间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就像芥川,艺术至上,一旦身体不能支持艺术创作,那活着的动力又能剩余几分呢。
《红楼梦》里黛玉喜散不喜聚,宝玉喜聚不喜散,在我看来又有何区别,二人都是多愁善感多病身,都是看不得世间离别的,一个干脆是不聚,这样也就能躲避离开,一个就想着聚在一起永远不散,做那黄粱美梦。可是人生而背负苦难,永远不会缺少爱憎会,恨别离,生老病死生生而不息的一世又一世,谁又能说得清谁是幸福的呢?
芥川选择自杀,或许是看透人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敏感而多情的他无法应对,或许是江郎才尽,从来将艺术看作生命的他,艺术不存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突然想到诗人大多出疯子,选择在美好的年华结束生命,可能就是他们太过多情,但得不到世间的回应,毕竟大多数人是愚钝无知的,他们无法存活于庸俗的人群中。可是滚滚红尘的推进,没有愚钝的众人,是不可能有人间的。所以像芥川这样的人会永存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却不会想成为他这样的。
小时候看过电视剧版的《福贵》,当时不懂为何如此辛苦还要努力活着,现在懂了,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后来看了《许三观卖血记》,慢慢懂得余华为何会受到国人的尊敬,他表达了一种观念,不管再苦再难,都要好好活着,哪怕为了生活而苦苦挣扎,这正好迎合了国人内心坚持活下去的观念。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甜只是一瞬间的,苦却放佛苦了很多年。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生老病死别离,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避开苦,不如苦中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