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读书
10万+订阅的《硅谷来信》,拆解其中的逻辑

10万+订阅的《硅谷来信》,拆解其中的逻辑

作者: 兰精灵Plus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22:03 被阅读61次

最近一直在听吴军老师专栏的音频,钦佩吴军老师渊博的知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今天听完音频,拆解文稿的表达逻辑!拆解完很兴奋,文稿的表达顺序和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引用的那些名人、名言、名著,倒是不难理解,而是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些储备,这背后是多大的阅读量、多广的阅读范围,不可想象!今晚整理笔记,做了导图如下!

阅读的意义

以现实生活的例子开篇

有一天下午我在我们小镇的图书馆遇见一个老奶奶,她借了一本《哈利·波特》,我问她“您也喜欢看这种书?”我们无意间聊了起来。她告诉我,是她自己想读一读。原来,她发现自己已经和过去她疼爱有加的孙子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每当她打电话询问孙子的生活情况,对方的回答就几个字:挺好的。有一天,她问起孙子在看什么书。孙子说自己刚开始看《哈利·波特》。这位祖母决定看看第一册,看完之后,他们之间的谈话多少有了些话题,于是她决定看第二册,以便今后能以此作为聊天的话题。在此之前,她只是听说过这本畅销书的书名而已。

引用名人著作表达观点,说明阅读可以建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共同话题。

钱钟书先生《围城》中讲了这么一个观点,借书有利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因为借一次书,还一次书,至少就接触了两次。如果再考虑到谈论书中的内容,接触的机会远比两次多了。

再用名人事例证明上面的观点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讲,他曾经有一个政治上的对手,那个人颇有影响力却支持他的政敌,于是他想把那个人争取过来。我们一般能想到的办法是对人家好言相劝,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或者去恳求对方,等等。但是富兰克林的方法却很有创造性,他去向对方借书,而对方还真借给他了,于是两个人后来成为了朋友。

总结借书为何在当时可行,因为两人先建立共同语言基础(我理解是同频)在此基础上谈合作也好,谈利益也罢,才搭得上话,至于什么惺惺相惜,那是深度交流后的结果。

阅读在当下对我们的意义—改变生活方式

列举当下人们常态化的现象:

1.都觉得自己很忙,却不知道时间花在哪里

2.收入比父母高,反而入不敷出,需要父母补贴

3.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它们塞满了抽屉却又让我们心烦

4.有很多提升效率的工具,没有优质的睡眠

5.和许多所谓“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真话的朋友越来越少

6.每天刷小视频、各种信息,那些内容我们都没记住,对我们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总结这些现象的原因

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一次机会。一个人,总希望能经历更多好玩的事情,看到更多好的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等等。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这其实是没有节奏。

借用名言表达观点—人生需要花时间审视自己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闲暇,反而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

阅读的意义—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不多的方法之一

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们必须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不做其他的事情,这样才能读进去,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审视人生。因此在我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不多的方法之一。

举例说明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

1.《富兰克林自传》的感受,对比他,我能审视自己的不足。不经意之间提醒我一些道理,这些道理我内心明白,却总是淡忘。

2.父亲借的一本书《地球》我第一次体会到宇宙的范围要远远超出观察能够触及的地方。

3.《从1到无穷大》我在小学毕业时,读了伽莫夫的这本书,对数学有了完整的认识,知道它远不是课本上的那一点东西。

如何选书

我不是一个守规矩的或者系统性的探寻者,选书时不会想太多,看上什么就读什么。

选择了“坏书”怎么办

如果选了一本“坏书”,或许我会读不下去,这也没有浪费时间,或许读完了以后完全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但也是有收获的。

总结阅读的意义: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让我们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也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引用名人书中观点,论证总结阅读意义观点。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的学者,伊朗裔的畅销书作家纳菲西女士1995年在德黑兰带领了一个学习小组,强化了文学在许多人心中的力量。

她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一书中写道,所有传世的文学作品,无论呈现的现实多严酷,都有一股借着肯定生命来对抗生命无常的基本反抗精神。它们的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故事,通过小说中的现实,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每件伟大的作品都是赞颂美好,都是对人生的背叛、恐惧与不义的反抗。

结尾:每个人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牛津大学的历史,里面介绍了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今天就用这句话结束吧。

拆解完这封来信,可以总结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以生活中的例子开篇

二;借用名言表达观点,引用名人事例印证观点(对于看文章的我们来说,这些观点的就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就先得厚重)

三;结果生活的现象,在分析现象原因,引用名著表达观点

四;总结阅读的意思,引用名言强化观点

总结:可以看出吴军老师表达逻辑是工科思维,提出论点,列举论据进行论证。这个逻辑不难,难得论据,这一封信提及了5个名人、8本著作,其中两三本我是第一次听说,吴军老师从小就是饱读诗书,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没有高效的阅读、吸收能力,我想对我们影响重大的书,记录笔记、做导图是较好的方式之一。像织鱼网一样,我们阅读书的越多,我们的导图网会越来越大,我们思考越深、理解越透彻,我们的导图网就越来越结实,撒入“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捕获就更多,有收获、有破损,继续织网接着捕获。静心织网,享受收获的喜悦,不可谓是人生的乐事,这是我理解的阅读的意义,也是坚持写日记的动力!

晚安!

相关文章

  • 10万+订阅的《硅谷来信》,拆解其中的逻辑

    最近一直在听吴军老师专栏的音频,钦佩吴军老师渊博的知识、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今天听完音频,拆解文稿的表达逻辑...

  • 读硅谷来信有感

    #文明之光#: 自从订阅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刚开始我的睡眠时间变晚了,因为硅谷来信是每天零点更新。每天深夜阅读更...

  • 一本关于幸福的书

    因为订阅了吴军的硅谷来信,所以会想当然的以为《见识》这本书的内容与《硅谷来信》没有差别,所以当新书售卖的时候也就没...

  • 科技产品的三个历程 -- 读硅谷来信有感

    最近订阅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 ,深有体会。吴军的硅谷来信中涉及技术趋势分析的其实并不多,而我一个计算机的毕业...

  • 《态度》读后感

    在逻辑思维看到吴军老师又出了新书《态度》,59元的书费本来想让自己等等再说。 因为之前订阅过《硅谷来信》,每一封信...

  • 恭喜《硅谷来信》突破十万订阅

    失眠的良药 今天早上看吴军老师的更新,《硅谷来信》突破了十万订阅。虽然已经是完结的专栏,不过优秀的内容总是会自带口...

  • 娱乐

    这周吴军老师在其《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中》提到尼尔波兹曼的书《娱乐至死》,他专门关于娱乐写了一封来信,看了很受...

  • 硅谷来信之不做伪工作者

    硅谷来信之不做伪工作者 从今天开始准备认真阅读吴军博士的《硅谷来信》,并就其中感悟深刻的话语写下自己的总结。希望能...

  • 也谈“伪工作者”

    在吴军老师订阅专栏“硅谷来信”的第一封来信里,谈论了伪工作者的问题,并举了当年谷歌中国的故事,在对比互联网公司(谷...

  • 《智能时代》|张凯解读

    《智能时代》|张凯解读 《智能时代》|张凯解读 关于本书作者: 吴军,得到订阅号《硅谷来信》的作者。计算机科学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万+订阅的《硅谷来信》,拆解其中的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fj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