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场升职加薪充电宝学习学习再学习人文社科
“强联接 弱联接”—你都链接到了什么?

“强联接 弱联接”—你都链接到了什么?

作者: 人生试用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16:39 被阅读5次

    1、最初的那些“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小时候我能够认识的人,除了我在外村的亲戚之外就是我本村的小伙伴和家人。

    上学之后除了同学们,在我学会了写信之后,我通过杂志电视之类渠道得到一些千里之外的“朋友”的地址,然后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们产生了联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笔友”。

    然后,我家里安装了电话,远在千里之外的“小伙伴”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了,那个时候觉得好神奇。

    再然后,又出现了QQ、邮件,然后莫名其妙的我就可以联系到一些我以前都不可能会想到我能跟他们产生联系的人,这个我们叫“网友”.

    后来我们长大了,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了,我的世界被慢慢的打开,我们在各种社交方式之间熟练地转换着。

    在电话相当普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电话轻松的与任何人进行着沟通和联系,可是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觉得很重要,会让你感觉还是别打电话了,要当面去跟人说可能比较好。

    当电子邮件成为一种很常用的联系方式时,我们用电子邮件来处理着日常的琐碎事情,电话就变成了比较正式的沟通方式的联系工具。

    然后是微信等等移动社交软件兴起之后,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的方便了,更加的无时无刻了。

    但是我们还是会用一封有头有尾,格式严谨的电子邮件作为比较正式的联系方式和重要信息的传递。

    技术让我们的沟通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帮我们节省了大量的社交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

    同时也将我们的社交范围扩展的无限宽泛。

    认识一个人不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对“关系、朋友”的需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于是我们的手机通讯录名单越来越长,微信通讯录名单的设计能多达到五千人。

    五千人,相当于一个小乡镇的人口数量了,只要我想都能跟他们产生联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在社交上面的感受到的安全感也越来越敏锐。

    为了维护这份安全感,聪明的商家们推出各种通讯录备份的服务,各种数据恢复服务。

    为了确保这份安全感,智能手机几乎长成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每隔那么一小会我们就得打开来看看,生怕错过什么。

    说到底,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有大量的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才会让我们有存在感。

    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我们在关系中认识自己,对自我认知越不清晰的人越依赖于关系的映照。

    本质上,我们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朋友,家人,或者人脉这些名词,都可以看成是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程度的“联系”的定义。

    其本质都是源自我们的本能的“需要”,不管是情感上的,还是利益上的。

    3、弱联接的简单协作关系。

    作为一个身在职场上的成年人来说,除去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范畴,我们与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一般也就是两种目的,一种是信息的传递,简单的协作关系,一种是基于信用建构的相互需要的互动关系。

    这两种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程度的“联系”来实现的。

    先说第一种目的,信息的传递,简单的协作关系。

    我觉得这是一种弱联接就可以达到的目的,它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连接的上。

    对于弱联接的贪婪,源于对信息不对称的恐慌而产生的下意识驱使行为。

    稀缺的生存资源,造就了我们求生与竞争的本性。

    竞争的本质是制造信息不对称。

    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生存的概率,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搜寻着各种新的信息。

    所以,我们天生敏感的感知系统,需要时时刻刻的信息刺激来维持它的正常运作。

    而,在互联网高速发达,大数据应用越来越普遍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弱联接关系却越来越无感。

    尤其在今天这个获取信息如此方便和快捷,信息量指数级增长的时代。

    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轻松获取你所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

    以前需要当面请教的,需要打电话请教的,可能现在只需要你在搜索框里面打几个字,或者说一句话,爬虫程序直接把你想要的呈现到你的面前。

    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轻而易举就会被互联网打破,社交软件和协作平台能让你轻松的将任何人联接起来。

    这种联接就像,你手机通讯录里的不常联系的名单,就是上司给你的一张潜在客户表格,你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知道怎么找到他们,也清楚的知道你跟他之间的联系的交点、目的是什么。

    当信息以比特的形式呈现的时候,谁还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联系?

    又有谁还会把通讯录里的目录数量当一回事?

    弱联接是一段关系的开始阶段。我们或者基于交易、协作、获取信息等目的,于茫茫人海中去认识一个个陌生人。

    我们之间的互动也只是与此人“联系目的”的达成,除非有“意外”发生,多半我们与这位陌生人的互动便到此为止了。

    可以联系到的人越来越多了, 可以达成联接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了,怎么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宅了呢?

    这到底是回归了,还是远离了?

    4、基于信用建构的强联接。

    既然已经有互联网这个高效率工具,帮我们解决了一些简单的信息匹配,简单的协作联接。

    那么另一种更深入地,主动地联接方式就成了我们更加关注和投入的经营的关系了。

    假设一个场景:

    你想买一台电脑,这是一种简单的协作场景。

    你从你的手机通讯录里找到一个之前认识的卖电脑的人,从他的嘴里了解的电脑的信息,和你从互联网上或者京东上了解的电脑的信息,有区别吗?

    肯定有,区别在哪里?

    首先两个信息来源所传达的信息广度是不一样的,京东能给你所有主流品牌的电脑的所有信息和价格,你打电话问来可能就没有这么全面。

    其次,信息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京东上的信息都是批量生产的,所谓的常规化,标准化的信息,可以方便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也是基于算法让你看到的。

    你看到的也就是你能得到的信息的全部。

    而你打电话问到的信息,不会这么全面,但是会加入环境维度的变量,会加入时间维度的变量,会加入个人意识维度的变量。

    它会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信息。

    这个时候哪个信息源能够给你更好的信息反馈体验,哪个信息源就能拉住你的注意力,从而驱使你与它产生更多的互动。

    如果最后你选择从你打电话的那个人哪里买,是因为什么呢?

    无论是因为价格,质量,服务,你的个性化需求等等原因,其本质是你信任你打电话的这个人。你和他之间建立了某种信用机制,你相信他能给你,你想要的,或者你对他的期望更高。

    你相信他有他所擅长和独特的地方。

    而这个人的竞争对手“京东”,你也是信任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朋友给你了更好的信息反馈体验。

    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联系的过程就是建立强联接的过程,信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建立。

    更坚实的社交信用的建构是需要长时间的互动所累积起来的。

    这种强联接是一种触发行动的机制。

    而这种互动行动一旦被触发,每产生一次行动我们之间的信用授权就会发生变化,信用额度的增长就会加深我们的联系程度,进而我们之间的协作就能更复杂一些。

    先是简单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然后是价值传递,然后是共同创造价值,甚至共同组建家庭。

    强联接,在协作中产生,在行动中累积加强,最后以信用背书的形式呈现。

    5、最大化社交价值总和的“互动关系”

    强联接是一种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内的互动和协作的行动机制。

    为什么是相对封闭的小圈子?

    是因为信用的累积在一个相对聚焦的点上,才更容易累积。

    人脉的建立,也需要聚焦!

    不是聚焦在一个人,一个圈子,而是聚焦在自己最能在别人那里最大效率被累积的信用值

    就好比说,如果你是一个文案策划高手,你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要不断的展示你文案策划的能力,要不断的积累别人对你文案策划能力的信任。同时,你的文案策划能力一定要是你的联接人所需要的能力。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用自己最有优势的能力和需要这些能力的人发生联结,触发互动,积累信用额度。

    所以,你在建构自己的人脉时,首先要先确定自己最能够有所积累的是什么能力?

    然后就用这些能力在那些能够与你产生互动的人群中累积他们对你的信用值,让这些信用值能够变现在你最有优势的地方,你的人脉资源才更有价值。

    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你的交友原则,价值观方面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要找一个人跟他谈恋爱组建家庭,这是一个比较远期的复杂的协作,需要这个人在你这里积累的信用额度高到什么地步,可能你自己都不是很清楚,那么你在跟这个人的联接和互动的过程就会比较漫长和宽泛,就会是一个边走边看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的价值就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个总和的数值基数是依靠“信用额度”这样的指标来拉动的。

    你的社交价值总和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

    社交价值总和=信用额度质量X人脉基数质量

    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也可以表达的比较简单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天生是个传播者,你跟每个人所积累的信用额度如果只是在信息传递的范畴,要想达到有影响力的类似媒体传播效果的社交价值,就要让你的有效人脉基数非常大才可以实现。

    但是,如果你天生是个创造者,单看人脉基数可能就不适合了,可能先打造自己较高的信用额度,比如打造自己的优秀产品,联接更适合的人脉,才是价值最大化的方式。

       以上,看起来好像很功利,交个朋友还怎么多的算计。

    但是,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更有效率一些就得需要一些方法来把单位时间压缩再压缩。

    要对得起时间,时间才能是你的朋友。

    朋友也好,人脉也好,都是那些愿意和你一起花费时间和精力一起做点什么的人。

    你认真的对待别人,才有可能收获别人的认真对待。

    在未来,信息透明化的时代,没有什么是比拥有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对你的信用背书更有价值的了。


    文:王丹-Dawn

    图: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强联接 弱联接”—你都链接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gx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