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一次读依然充满了敬畏感和神圣感。因为李镇西老师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最迷茫的时候点亮了一盏明灯,是他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认识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一批中外著名的教育专家,也让我走上了一条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和自我写作的教育之路。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当时的我是小学五年级。我在想如果当时我会遇到李镇西老师这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我的人生是否也会不一样,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李镇西老师培养出的学生更加具有民主、创新和个性,李老师怀揣着对教育和孩子的美好期待和热爱,一直走在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他给孩子们带去幸福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读完了序言和引言,我在想当下我所有的状态。一直坚守住自己的教育信仰,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孩子温暖孩子;也想用对话式地教学方法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一生的好朋友;知道阅读和写作是老师一生的必修课,想通过阅读写作快速成长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我想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是我对教育充满激情,对孩子充满热爱的原因。因为对于教育我有着和李镇西老师一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战战兢兢,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只有更加优秀才能够为乡村孩子们服务。
但是我的意志也不够坚定,我也会被困在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自拔;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从而影响自己的心境;因为各种小事忍不住的时候也会批评孩子们;好的教育想法和理念总是很碎片化,没有形成教育系统和思想......
这些问题也都在深深困扰着我,但是也在鞭策着我,让我知道我在教育路上存在的一些缺点,需要我更加努力去学习进步,从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能够温暖孩子一生的人。
素质教育是在1994年提出的,离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了。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发展的教育。
但是我们所有老师反思一下,当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是否能够和三十年前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相融合呢?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导向呢?我们是否只是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嘲弄讽刺学生呢?我们现在所在班级具体实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呢?
可能我们会有很多理由和借口,大的教育环境就这样,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也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在想如果三十多年前李镇西老师也这样想,我们怎么知道中国会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呢?与其说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不如说是当时的教育环境给他提供了一篇探索改革创新的沃土,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几十年如一日地去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人发展的新教育,最终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人生和命运。这难道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的不断探索去影响我们班级那几十个孩子,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去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和命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去热爱吗?
我们力量虽然渺小,但是当我们心怀教育的敬畏和梦想,怀揣对孩子的热爱和期待的时候,我们再渺小的力量也可以默默影响这个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7355431/6cc47a2a6645ff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