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湖之谜
朱熹一生,作过两首与“天湖”有关的诗。可这神秘的天湖,究竟在何处?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溪县城南莲花峰顶有一湖,名天湖,湖后一寺,因湖而名天湖。哪尤溪的天湖,是不是就是朱熹诗中的天湖呢?
一
朱熹从湖湘回来后,前脚刚进家门,朝廷的诏书紧随也到了。这次,朝廷任朱熹为枢密院编修。
枢密院始设于五代后梁,当时叫“崇政院”,只是一个顾问参议机构,到五代后唐改为枢密院。后汉、后周时期,枢密院逐渐掌管兵事。宋代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将枢密院升格为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省并称“两府”。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丞相,为正一品,枢密院最高长官是枢密使,为从一品,同为宰执大臣,丞相管不着军事。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朝廷任陈俊卿为参知政事,任刘珙为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是丞相的副手,同知枢密院事是枢密使的副手,皆为正二品官。
陈俊卿非常赏识朱熹的才华学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很认可。刘珙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的长子,与朱熹的关系毋需多言。在陈俊卿、刘珙的举荐下,朱熹获得了任枢密院编修的机会,这是一个正八品职官。
但朱熹还不能就任,还要等离任者任期满了再去接任。朱熹待次家中,过着著书立说的生活。这事也反映了宋代“冗吏”问题的严重程度。文官数目多了,国家负担自然就重,这应该是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原因吧。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了火灾。面对灾情,朱熹四处奔走,力劝富户将家里藏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朱熹自己向官府借贷粮食600斛,散发给当地灾民,使他们不致挨饥受饿。待灾民获得丰收后,再如数偿还。“斛”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为五斗,一斗约12.5公斤,600斛就是37500公斤。
就在救灾的紧要关头,朝廷通知朱熹赴任枢密院编修的文件到了。面对灾情,朱熹只能请祠,留下来继续参与救灾。
这次赈灾,让朱熹萌发了民办“社仓”的想法。“社仓”最早始于隋唐时期,原为各地官府储粮备荒的一种措施。民办“社仓”,则是朱熹首创。社仓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劝捐或募捐,一般春放秋收,丰年利息为十分之二,小歉利息减半,灾年利息全免,待息米相当于原本10倍时,就不再收息,每斛米收耗米3升(一斗等于十升)。朱熹将借贷的600斛粮食作原本,后来不但归还了向官府借贷的粮食,至淳熙八年(1181年),积有社仓粮达3100斛,宋孝宗将“社仓”法在全国予以推广。
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解决,朱熹又把山水装进了心中。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朱熹与友人同游天湖,留下了一首《九日登天湖》诗: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晖。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好从今老翠微。
诗中“短发”句,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与桓温同游龙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了,孟嘉却没察觉。桓温让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孟嘉也写一篇诙谐又有文采的答词自辩。后来“孟嘉落帽”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
“长风”句,则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这首诗作于何时,可从首句“去岁潇湘重九时”,直接确定作于乾道四年(1168年)。去年重阳节,朱熹远赴潭州(今长沙)与好友张栻相会,因阴雨天气只能在城里歇着。今年的重阳佳节,可以邀友同登天湖,喝酒吟诗,这定是一件快意的事。
这首诗作于何地,却难以考证,朱熹所游的天湖在何处,一时成了未解之谜。
二
朱熹另一首与天湖有关的诗,是《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
同云被四野,寒气惨悲凉。回风一以定,密雪来飘扬。
时当冬候穷,开岁五日强。蓬巷无与适,陟此琼台冈。
宾友既追随,儿童亦携将。攀跻得冢顶,徙倚聊彷徨。
俯视千里空,仰看万鹤翔。远迷乱峰翠,近失平林苍。
偃薄莹神骨,咀咽清肝肠。朗咏招隐作,悲吟黄竹章。
古人不可见,来者谁能量。且复记兹日,他年亦难忘。
这首诗作于何年,一时还无法考证。
后人根据朱熹两首游天湖诗,考据天湖在何处,主要有三个地方。一说在崇安五夫,一说在建阳,一说在尤溪。
说在崇安五夫者,以朱熹居五夫且乾道四年未见文献有朱熹去他处之记载为依据。但在崇安地方志中未见有“天湖”之记载。
说在建阳者,以朱熹葬母之寒泉所汇之湖为“天湖”为依据。然此湖在一小山丘上,登湖全无诗中“相看下视人寰小”“俯视千里空”之意境,应非朱熹诗中之天湖。
倒是尤溪天湖之说,既符朱熹诗中之意境,又合朱熹生平活动。
尤溪天湖位于县城水南莲花峰顶,湖旁有天湖寺。天湖寺始建于南唐(五代时国)时期,原名天湖院,历来是尤溪县香火比较旺盛的一座佛寺,和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登临游览的胜地。
明崇祯版《尤溪县志》记载:“天湖,莲花峰之巅。松篁蓊翳,湖水绀碧,岁旱不竭,莫测其源之所自。湖中鱼鳖充牣,人不敢取,云有神物凭藉焉。今昔名贤多有题咏湖上。原有寺,今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记载:“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而在同卷中崇安、建阳未见有“天湖”记载。
再从时间上看,有学者考证,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崇安县五夫南下奔舅母之丧,乘舟走水路经建阳、建州、南剑州抵达尤溪县”。朱熹舅父祝峤随朱松入尤,后与子祝回定居在尤溪。朱熹极重礼节孝道,闻舅母作古,赶到尤溪奔丧合情更合理。
乾道三年八月,朱熹赴潭州会见张栻,至年底回崇安五夫。因而这次朱熹回尤奔丧,肯定是在上半年。这时尤溪知县为石子重,是朱熹的好友,自然会留朱熹多住几日。
明崇祯版《尤溪县志》就有收录《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一诗,又刚好排在《次韵答谢尤令石子重兄三首》诗之后,这应该不仅仅只是巧合。
嘉靖《延平府志》卷二十《艺文·诗》亦收有此诗。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地方志,特别是《建安府志》中却未见辑录。宋明时期,延平府(南剑州)辖尤溪,建安府(建宁府)辖崇安、建阳。
由此可见,朱熹诗中的天湖,应该就是尤溪县城南莲花峰上的天湖。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