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就像高育良认为他和小高的认识是缘分,而不是无良商人专门针对他设计的圈套一样,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自以为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其实往往是幻觉。我们生活在一个营销的世界里,就算是一个公众号,你认为是一个无公害的文章,其实,都是在向你营销,只不过,把商品改成了观念。
人往往是很难抗拒诱惑的,美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就是最好的营销点,你想,谁愿意让自己邋遢呢?一个姐姐也一直在我耳边鼓吹,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要买些奢侈品,用过哪些高级货才如何如何。
你说我面对奢侈品我不心动?当然心动。人都在追求美的路上。尤其一些奢侈品出了产品本身的价值之外,还可以赢得其他姑娘们的羡慕,想想也很拉风。
但是,只有一点就让自己拒绝了这样的消费。我问自己:你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消费水平吗?我不能。
这当然是比较让人难受的,承认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欲望膨胀的速度总是远远快于你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欲壑难填”,总有一天你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
所以,在钱袋子没有鼓起来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欲望。
02
家里一个快九十岁的老人时常提醒我,“不细不富”,也就是要保持节俭的作风,不要浪费。我总是觉得她老了,思想落伍了。因为她总是告诉我,少买衣服,尤其是内衣。还在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够节俭了,周围更多的人都在追求更加高大上的品味和享受,自己还在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体面,如果按照老人家的告知,那还不知道要多么窘迫呢?
在人群中,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引领潮流,看以来更有品味,谈论各种大牌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而其他人也在尽量跟上这样的潮流,尤其是现在这种全场景营销的环境中,即使是一篇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文章,也有可能是一篇很软很软的软文,永远都在告诉你,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更好是多好?当然没有终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总是有那么多的人过着我们渴望的生活,他们看起来毫不费力,衣着靓丽,谈吐不俗。你想活得像他们一样,希望能有“气质”,他们就会告诉你,人靠衣装。
你觉得说的实在太对了,你也是这么想的。你去照着他们给你的建议,然后去买买买,不管不顾自己的收入水平,结果可能是负债累累。只能不停地拆了东墙补西墙,活在了不安全感之中。
买买买的结果呢?
你以为买了哪些大牌货,你就能变得像模特一样了?没有。穿上了几万块的西服,还是一样被别人认为不是要当新郎就是卖保险的。买的裙子跟某位明星同款,但是怎样看怎么是一股浓浓的山寨风。
最后,买买买只是让自己觉得自己买到了心中的牌子。
气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自身素质和涵养的积累和体现,不能妄图买几件衣服就能穿出什么样的气质。扎克伯格的衣柜里全是一色的T恤,他这样的人物即使不穿大牌,也一样为人尊重。
我们假装自己靠着衣服提升了品味,其实,效果很难说。有本事就装一辈子,这样也可以,毕竟装的时间久了也会被别人当成真的。
你有这本事的话,其实,你已经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了。
03
如果花钱欲望能激发赚钱欲望,这就是件好事。如果仅仅只有花钱的欲望,而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而且家里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那么很有可能是个悲剧。
懂懂日记今天推送的文章是关于信贷的,(可以所搜“懂懂日记”查看)。里面讲到了那个裸贷的一些事情。当然这些女大学生有很多爱慕虚荣的,可是,还有更多的是被骗的。比如说,有人答应帮你把蚂蚁花呗或者信用卡里的钱套现(我们在很多角落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广告),你因为各种买买买,手头有点紧,所以,想试试。结果呢?人家套完现,就把这些姑娘们拉黑了,钱不是自己花的,但是还要自己还,所以很多人不还钱。
其实,他们的想法也很正常,不是自己花的钱凭什么自己还?但是,账单在你这,你说的清楚吗?本来就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可是出了事,这是就像《我是潘金莲》里面的本来为了买房子假离婚变成真离婚,白纸黑字,你拿着离婚证,这就是有法可依。你能把你为啥被骗着离婚的原因说出来嘛?说出来也是违法的。所以就是没地方哭。
好多窟窿,越补越大。最后,只能是将自己拖垮。而我们大多数的人,没有防范的意识,更没有补救的能力。
“量入为出”这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我们被这些虚假的繁荣蒙蔽了双眼,就像买房,你用20万首付,买一套100万的房子,你只看到你拥有了100万的资产,却看不到你也有了80万的负债。而且我们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这样,挺正常的,事实上,也是好多城市的房子都给投资者带来了超额的回报,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比不上一线城市买套房的回报。有太多的正面的激励,让我们越来越大胆,觉得白给的钱不用白不用。
有些事情,就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借懂懂的一句话:规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更是用来保护自己的。
网友评论
写得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