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岁的儿子每次都需要爸爸帮忙,才能吃到花生,因为他剥不开花生的壳。这一天,孩子独自在茶几上剥花生,他自己找到了一个方法,用一个装话梅的塑料瓶子敲花生,这个方法很有效,他终于能够自己吃到花生了。
妈妈一个小时前刚做完地面清洁,当她看到茶几和地面上的花生壳,马上就来了情绪,她大声地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我刚吸完尘,你又把它搞得这么脏!”孩子此时很投入,对妈妈的话好像没有听到似的,妈妈的情绪更大了,“儿子,你听到我说话了吗?不要敲了,敲得到处都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我在和你说话呢,你听到了没有?”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类似的情况是不是在你的身上也发生过?此时,有些母亲的解决办法是把花生抢过来,不让孩子再敲,或者是更进一步的训斥和教训孩子,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指示进行改变。
结果呢,孩子哇哇大哭。母亲对这个大哭的行为更加不喜欢,接下来又开始对孩子的大哭进行训斥。
这个案例中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负面推动。孩子最终会终止他的行为,不过不是他自愿的,而是迫于压力和无奈。孩子处于体力上的弱势,往往被武力所征服。
孩子的爸爸看到妈妈在责怪时,马上用手势终止了她的这种行为。爸爸对孩子自己能够剥花生的行为表示了欣赏,他真诚地表扬孩子:“真不错,你自己会剥花生了!”然后问孩子:“你是跟谁学的?”孩子一边剥花生一边回答:“我自己想到的。”爸爸:“儿子真厉害!自己想到了方法,很好!”
爸爸继续问:“你是不是很想吃花生?”孩子:“是的。”爸爸:“妈妈刚把地面弄干净,你又把它弄脏了,妈妈会不开心的,怎么办?”孩子看了一眼妈妈,没有吱声。爸爸进一步启发孩子:“给你一个选择,要么你别吃花生了,要么你继续吃花生,不过吃完后自己用吸尘器把地上这些壳吸干净。你想选择哪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我选择吃花生。”爸爸:“你吃完后会吸尘吗?”孩子:“会。”爸爸:“是说到做到吗?”孩子:“说到做到!”
孩子在吃完花生后,果真自己拿吸尘器把地面上的花生壳吸得干干净净。
父亲使用了教练的方式,进行的是正面推动。其实,母亲并不是要求孩子不吃花生,而仅仅是要求孩子不要把地面弄脏。然而,由于她进行了负面推动,将孩子吃花生的行为一并否定了,同时也否定了孩子的创新性行为。孩子最想做的就是吃花生,母亲最想要的是地面干净,结果事与愿违,母亲达成自己目标的方式是强行终止孩子最想要的行为,孩子会大哭。父亲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孩子想要的是什么,让孩子做了一个选择,使双方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
负面推动看到的是成员的不良表现,成员在负面推动之下,只会追求底线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