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 || 唐诗艺术-35

国学 || 唐诗艺术-35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6-09 01:2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09 唐诗的意象④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杜甫的《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因为下着雨,船来到夔州,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在江边住了一宿之后第二天就离别了。”诗中有这么一句:晨钟云外湿

    这一句诗,初看每个字都很熟悉。“晨钟”“云外”“湿”。但当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熟悉的字词就发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变化。

    我们来看,“晨钟”,意即“早上的钟声”。那“为什么这钟声又在云外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因为“下着雨”“乌云密布”的原因?

    但问题是,就算上面这两条“理由”成立的话,那按照一般正常的思维,这“钟”或“钟声”也应该在“云内”,怎么就成“云外”了呢?

    我们仔细想一下,在这里用了一个“云外”,是不是意在表明,“这钟声非常的辽远”“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以至于感觉是“穿过了云层而至”。所以说,就这么一个“云外”,就把空间距离上的辽阔远达的感觉给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那有人可能会问:那这“湿”又是什么情况?我记得叶燮在他的《原诗》里好像就提出过类似的疑问。他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钟声是一种声音,我怎么能知道它就是‘湿’的呢?”可杜甫用字,妙就妙在这“湿”字。因为从常理来看,晴天的钟声比较响亮激越,也很清脆。而雨天的钟声,特别是从辽远之处传来的那种穿云破雾的钟声,其声往往比较沉闷。所以这里用的“湿”字,它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一种通感的手法,把听觉转换成了触觉,于是就使得这诗妙味无穷,让人读后很有回味。

    因此,叶燮在评价此诗时说,“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这个评价应该说非常到位。

    不过客观来说,就这样一首诗,多多少少给人一些迷离朦胧的意味。而这样的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味,到了晚唐,在李商隐的诗里就更为凸显了。

    比如他的《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写得非常好。但什么是“梦雨”、什么是“灵风”?让你非常的费思索。按我的理解,这实际上是把心灵中朦胧感知的一种物象原封不动地拿了出来,让读者自己理解、去判别。所以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更多地注重一种心象。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这样的“心象”,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意象

    所以读李商隐的诗,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朦胧的美。而正是这样一种模糊性、朦胧性,就是意象的另一重特点。关于这个话题,后面我们再另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唐诗艺术-3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sk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