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798867/9e03db28d46004c2.jpg)
昨晚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聊的天马行空,其中就聊到了手写书信的时代。
我们小时候,准确地说,是读小学的时候,七十年代末期,老爸让我们姐弟三个给外地的姑姑写信。
好像是用稿纸写的,一行十几个格子,行与行之间有一条间隔。
大约一页稿纸225个字,或者225个字左右的样子。
开头,是“敬爱的二姑:”,然后另起一段,空两格写“您好!”
然后再另起一段,介绍一下家里都好,父母很忙,我们学习很紧张,接着表达对姑姑的思念之情,盼望她亲回来看看爷爷奶奶和我们这些亲人。
最后一段写祝愿的话。
再另起一段空两格,写“此致”,接着另起一段,在整行的最后写上“敬礼”。
最下面右侧,写上自己的名字“侄女:XX”。然后是写信的日期。
那时候老爸就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表达表述能力。每年写信的时候不多,都是给长春的二姑和桂林的大姑写的。
后来写信出于自愿的时候,是读师范学校的四年时间。
平时在校跟家里的同学通信联系,初中同学升入高中。还有考入其它中专学校的同学,也有保持书信联系。
读到师范学校三年级的时候,跟另外一个中师学校的同班同学号的男同学开始通信。
不知道谁写的第一封信,那时候我们班和他们班好几个同学号的同学都有书信联系。
可能我们俩保持的书信联系时间比较久。后来还特意见了一面,男同学对我有意思,可我还是小孩子的心性,没玩够呢,拒绝了他。
他很伤心,写了一首诗,很悲伤的样子。
多年以后他找到了我,我们都已经工作十多年了。我们都提职了,虽然在不同的城市,但都是一个地区的,距离不算很远。
这时候早已经不流行通信了,都开始使用手机。联络方式有短信,还有更便捷的腾讯QQ。
前些年还保留着以前的书信,其中有跟同学和信友的书信,还有一部分跟张先生谈恋爱诗的书信。
近几年早不知道那些书信放在了哪里。
而我们联络的方式变得愈发的便捷,有了微信,消息可以秒回,还可以视频通话,直接看到对方。
联络虽然极其方便了,我们却早没有了盼望书信的各种情绪,比如心怀期待、惴惴不安等等。
喝酒的时候,图片想起外地好友,虽然现在联络方便,但是却极少联系了。
很想发起一场活动,“见字如面”互通书信活动,全部手写,平信发出,可以期待一下对方会给自己写点什么,是不是在现如今平凡的生活中,能泛起一点点浪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