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喵咛
图 | 何藩先生
推荐音乐 | Dizzy Dizzy - Ours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本文文长 | 2808字,一点拙见,约需5-9分钟
Different Directions,1958 不同的方向儿童节是用来做什么的?
通常来说节日的设立都是有较为深远的背景意义:
1.延续信仰、习俗或自然崇拜,如开斋节、复活节、中秋节、春节、上巳节;
2.作为对人类固有情感表达与寄托,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盂兰盆节、清明节;
3.作为人群或是地域普遍记忆留存,起纪念意义的,如国庆日、建党节、二战纪念日、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4.作为教育引导宣传意义,如植树节、地球日、禁毒日、读书日;
5.作为对行业人群的重视与尊重,如记者节、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
6.对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如残疾人日、妇女节、儿童节。
前两种总结来说类似于为了维系纲常,第三种比较偏向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凝聚与统一,后三种所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是为了表现人类之间的博爱、民主、人道。
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消费催动着的社会,无处不延伸着消费主义的触手,从人们需要消费所以生产转化为为已经生产的鼓励人们消费,环境中也充斥着化身为“你需要消费”的“已经生产”,强加灌输一种假的需求或是凭空制造需求。如果从大的维度来看,人类需求增加了,消耗也增加了,不断扩大的消耗推动着生产的迭代升级,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个人的维度上来看,人们为了满足需求,或者有一些是虚假的需求,而消耗时间去工作,工作之后又以满足这些需求作为消遣,无疑是对生命的浪费。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一个生命无关紧要,最终总会有明白自己真实需求的人,或者每一个人都会有某一些时刻明白自己的真实需求,但大部分人或是每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我们现在创造出了许多从来没有的节日,618或是双11,就连传统节日也逐渐化身为购物节,每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的。其实将促销制造为节日并进行宣传或是鼓动人们消费是由来已久的,比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而将节日主题引进到商业活动也并不奇怪,节日本就与消费紧密连接。消费是人参与社会生活最简便的、最易见效的方式,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带来快乐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极力批判节日功能的异化或是现代人对消费的狂热。正是这种消费促进了整个社会资金的不断流转,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
所以回到主题上来:儿童节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可以说是希望对有关于儿童的问题多加以关注,比如留守儿童、重男轻女、难民儿童、霸凌问题;也可以说是希望对平常不会关注的细节加以重视,因为即便是正常的生活在平安家庭中的孩子的生活中也有种种不便与安全隐患,比如1.2米以上的护栏、尖锐的桌角或是儿童如厕;也可以说是作为平日生活中对孩子关怀缺失的补偿;也可以从消费上面来看,进行消费尤其是有关于儿童的用品;或是如果我是孩子,我讨厌大人每年千篇一律的贴心关怀,我想去流浪离家出走,未尝不可,当然这是一种会引起家庭内恐慌的行为,只是一种激进的描述。
谁可以过儿童节?
概念的泛化也是任何文化进程中不可摆脱的一环,与之相反,任何文化中也有逐渐消亡的部分,也有逐渐异化脱离原本的部分,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异化比如功能上的异化,消亡更是常见。概念的泛化在于对于概念的解释,比如对于儿童的解释,在法的概念下有14岁和18岁的划分,在生物学角度又会有不同的划分,而在历史上不同族群与不同时代中又会有不同的划分,而在现在有些语境下,又有了从心态上或是精神状态上进行划分的方式,比如现在流行起来“生命没有最晚的开始”,或是“精神上的死去先于肉体的死亡”,就极大的模糊了存在、消亡、或是生命各个阶段的界线。有很多老年依旧不断活跃的人,也都宣称自己的年轻,这种就是精神上的年轻。
这么看起来似乎谁过儿童节都没有了问题,或是说谁为自己庆祝儿童节都没有问题。
接下来可以看这个问题:谁可以给另一个人过儿童节?这之间就存在着关系,关系无非是一群人(或是一个抽象概念)对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个抽象概念)对一群人(或是一个抽象概念)、一个人对一个人、一个人对一群人(或是一个抽象概念)四种。世界、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家庭都在一群人(或是一个抽象概念)的范围之内,显然都是可以的,不论是指向一个孩子还是孩子的概念或是孩子的群体,一个人面对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时候就需要充当对接受者的某种角色,比如作为亲属:父亲、母亲,作为职业:教师、医生。
所以只要是成为某一概念或群体的一员,或是能够扮演对方的某种关系中的角色的都是可以为其他人过儿童节的。而伴随着角色在生活中的迁移,比如“亦师亦友”,就是将老师作为朋友来对待。人天生就希望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亲切感、相似感,回想一下看妻子的眼神也许会有看与看母亲相似的部分,每个人单纯的角色也就逐渐掺杂模糊起来。一种双方都认可的角色便是关系的基础。
所以只要双方都是认可的,谁都可以为另一个人过儿童节。但是只能是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
人生的价值。
没有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选择的错误的,因为没有一种行为在一开始就有结果的显现,即便是在我们看起来再正确不过的做法,一件事的发生就是发生,一件事的结果也应当被仅仅看作是结果。是我们自以为聪明的把一切进行划分,这是对的或是那是错的,这种人这样或是那种人那样,这么做会成功或是那么做会失败。生命的长度永远局限着我们平凡的视野,自以为的看得高远也许只是身处巴别塔的废墟。
人喜欢给事物贴标签,这是一种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生存法则,但在现代社会各种事物边界逐渐淡化与模糊的情况下,这种标签显得愈发刻薄,似乎只能限定在自己的视野里看到某一个人或是某一群人、某一个概念的某一个方面,从而忽略所有事物的复杂性。在忽略其他人的复杂性的同时也逐渐转移到自身,试图消灭自身的复杂性。每加一层限定与形容便是本身的一次改变。
在时间、空间之上,人创造了意义这个概念以区别自身与其他动物,人创造意义用以延长欲望的坚持。一个动物上一分钟吃饭,下一分钟困了便会睡觉,即便是进行克服,也仅仅是屈服于生存或是欲望,绝不会有高于欲望的存在。很多宗教或是哲学也会把这种类似动物的生活方式用以借鉴,但这种借鉴也绝是立足于远高于欲望的东西上的,甚至可以说是远高于意义之上的。
人赋予自己的意义就是在时间空间跨度上延长了的渴望达到的欲求。就是你希望是什么,你希望做什么,你为什么想要做。每个人生阶段段也会有不同的追求或是说希望得到的意义,就像是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现在有可能便不再喜欢,心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会对自身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说话绝不能绝对。
意义也是相对的,在空间上也许可以划分为大空间内的意义和小空间内的意义,大空间可以扩展到宇宙,这么一看足以见得我们的渺小,人类的行为在宇宙看来有意义吗?进而我们在宇宙看来似乎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小的便是各种关系之间得意义,便就是角色与角色所背后的功能,比如医生得职能就是作为医生职业的意义,作为父亲的职能就是作为父亲角色的意义,作为党派的一员的职能就是其意义。
如果意义在长远来看也许飘忽不定,在不同身份的转换之间也随之转换。也许所以人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追寻一种远高于意义的追求,从而从意义束缚中得到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