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仪的对象,在表白之前总有那么一点的惶恐不安,总会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告诉他/她呢?万一被拒绝了呢?在此只能说一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管是他/她答应了抑或是拒绝了,我们都总能从对方口中知道答案,不必再为此事烦心,虽然有时候答案是让人感到沮丧的。然而遭到拒绝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对方仅仅给你一个迷一般的微笑。此时真的就该好好纠结,好好琢磨一番了,到底他/她要表达什么?是答应呢?是拒绝呢?还是待定呢?
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其他的一些情境中,对方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他/她的决定,仅仅给出一个棱模两可的答案让你揣摩。在沟通中,不见得每次都能得到有效的答复,沟通也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沟通中,有些事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为了能有更好的沟通,我们应该要明白:沟通得越多不见得沟通得越好;意思不在字眼里;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的理解;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沟通得越多不见得沟通得越好
美美我们和别人探讨问题或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总渴望把细节都讨论清楚,以免出现什么差错,然而当我们面面俱到地讨论事情后,还在该话题上喋喋不休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在沟通中应该有那么一个度,凡事应该适可而止。当一个话题讨论得差不多或者对方显出一副不想要在该话题上继续研究时,就不要继续在这里徘徊,适当的过度一下,寻找下一个话题。
意思不在字眼里
不要试图认为别人会始终把答案藏在话语中来。在沟通中我们很轻易就放把沟通等同于把话说出来的情况。人与人之间,因为知识背景等原因,在表达和理解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丁点的偏差。我们所能理解的不见得等同于别人想要表达的。正如当你蛮细欢喜地向暗恋的对象提出今晚出去吃饭的请求,希望通过这样的独处增进双方的感情,但对方轻描淡写地给你来一句“今晚不行,没空呢”。他/她真的就那么忙吗?抑或纯粹在委婉地拒绝你?我们无从得知,别人想要表达的不见得就是他/她说出的。这个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反思,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想上面提到的对对方的话产生理解偏差有的时候并不算是一件坏事,须知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普遍存在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不必在意对方是否能完全理解自己想要向他/她传达的信息,也不必在意自己是否能完全吃透别人要想自己传达什么。在有的时候,令人满意的关系反而来自于不彻底的了解,这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萧纳伯曾经说:“沟通的问题…就是自以为达成了沟通,这是幻觉。”,有一种感觉叫错觉,这从绝有时却使得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相处上更加的和谐。
令人满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理解上的下次,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尽量用平白的表达使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也不必过分地勉强自己揣测对方要想表达什么。有的时候残缺是一种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石像,这便是很好地诠释了残缺的美是怎样的。
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前面提到的表白、邀约共进晚餐等问题,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明确的、分歧义性的答复,这问题似乎没被完全解决,还要不要继续展开猛烈攻势一举拿下对方的芳心?下次还要不要继续邀请对方?这都是值得深思和揣摩的。故此,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似是而非的答复,不要妄想通过沟通解决所有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