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00799/c2af64e0d9da4ebf.png)
两年前,我打算转行,从少儿培训机构跳槽到一家大型财税公司做培训负责人。
隔行如隔山,好不容易凭借业余时间的知识积累,外加临时补课突击能说一些专业领域的词汇,通过了初试。
去复试之前,我心里就有些打鼓。因为听说这个岗位即使是复试,也已经面试了很多人了,面试者大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婉拒了。
我知道,通常能进入复试的,至少在简历筛选上是通过了,这代表硬性指标基本上都是合格的。事实上,从阅历来看,我没有直接相关经验,从简历筛选上来看,应该是垫底的。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还是鼓起勇气去了。
面试官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看上去和我母亲差不多大。前面都是一些很常规的问题,工作经历,问题处理,职业规划等。作为一个还是工作了多年的职场“老人”,即使过往经历不算完全对口,我还是能招架得住。但就是如此,我感觉我的各方面回答并不算特别出彩。怎么办?我心里暗暗着急。
就在此时,面试官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问题。“工人”、“记者”、”销售“……通常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但是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展示的机会。
“我父亲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从前家是农村的,而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生的人,虽然在城里没有任何背景,却凭借一己之力在城里落户……“我看到面试官的眼睛里突然有了一丝亮光。
“我母亲是一名工厂普通的职工。在我四岁那年,却不幸得了癌症……初次手术及化疗失败,却经过不懈的抗争,战胜了病魔。“
“你母亲当时得的什么癌症啊?“面试官主动向我提问了,用一种关切的语气。”左腿长了一个恶性肿瘤。“
我俩开始像聊天一样聊起那个故事了。显然,面试官对我父母的经历很感兴趣。
就这样我俩又多聊了十来分钟,我突然感到我们的距离拉近很多。同时,我感觉对于她而言,我不再是一个拿着漂亮简历在和她证明我多么优秀的平面化面试者,而是一个立体的人,一个可能差点失去母亲的孩子,有着一个平凡但是努力家庭的人。
之后我们又聊回了工作,但是我感觉这次我们聊的内容更真诚一些,她也更加开诚布公的和我讲到目前这个岗位需要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结束的时候,她亲切把我送到电梯门口,和我确认入职的时间。
直到第二天我收到公司发来的OFFER,我都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是真的,我成功从若干面试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试用的机会!
现在回过头来,仿佛中间面试时,我们聊了和工作不太相关的内容,但是从面试者角度来看,通过了解我的家人的工作,侧面看出我的成长环境,大体判断我可能是什么样性格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我家人的经历,面试官感到我是个立体的人,而非平面化的简历上所自称的优秀。
在马恒春老师的《职场深度修炼》P44页中,也讲到过类似的面试案例:
某日资企业北京分公司每年年末会有一年一度的升级面试,其中重点人员的升级面试由东京总部的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面试小组实施。同时,北京分公司会有几名代表一起参加这样的升级面试。经过逐级推荐,层层选拔,每年能够接受总部面试小组专家面试的北京员工只有10名左右,他们要么是优秀的系统工程师,要么是优秀的项目经理,都是中方团队中的佼佼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面试时的表现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有一次,日方面试官问了系统工程师小林这样一个问题:“你带几个部下?”小林回答:“两人”。回答就此简单地结束了。
这个回答是否充分呢?对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面试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和陌生人的交流,要想让面试官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你,你就要理解他问题的意图,给他了解你的机会。小林是个技术型选手,项目组里有什么难题,一般就会交给他,作为攻克难关的选手,他不需要带太多部下,他需要少数精锐的技术精英和他一起挑战难题,为项目组扫清道路。他只是简单地回答两人,这固然是事实,但是没有展示出自己的特色,这个回答就显得比较单薄。面试者无法从这个回答中看出他的特殊价值,最后的面试结果就有点遗憾。
马老师总结,这个案例的失败之处在于:
对自己的工作意义认识不够深入。
个性展示不够充分。
和面试官交流的精度掌握不够恰当。
对问题背后的含义把握不够准确。
所以面试,越是常规问题,不要单纯几个字回答,提供所谓的基础信息,尽可能用故事的方式展现,在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对工作意义的深刻认知,在掌握面试官交流的精准度的同时展示个性,认真分析每个问题背后的真正含义。
同时在使用这个方法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
-
首先我们要梳理清楚这个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个工作仅仅就是一个混饭吃的工作,那么我们在面试时就会显得无规划,无策略,无全局观。
-
个性的展示一定要符合面试企业价值观,控制好度,实事求是,过分不切实际,标新立异也是不合适的。
-
对每一个面试的普通问题,细致思考背后动机,就动机回答问题,而非就问题回答问题。
一个回答,我们也能把握关键机会,实现人生的重要转折翻盘!
当然,对马恒春老师的《职场深度修炼》有兴趣的伙伴,不妨也可以去读一读,马老师把自己多年在日企的职场经验总结成书。日企有着等级制度森严的工作环境,非常考验职场人接人待物,事务处理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尤其需要我们进行职场深度的修炼。该书分为三大板块,从职场初级,到中级,到高级,犹如放大镜一般,循序渐进从职场的沟通、管理等方面进行分解,让身处职场不同阶段的伙伴都一窥究竟。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0799/5cb035cbb0de829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