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些朋友经常会跟我说,你好厉害,还能看进去书。你是怎么一个月读五六本书的?我一看书就困?大家都知道阅读是个好习惯,但是自己却总也看不进书, 一想到要看书就发困,一想到密密麻麻的字就直接完成读书从入门到放弃。也有很多家长也很苦恼,自己想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可无奈自己没有这个习惯该如何给孩子树立榜样,陪伴他养成阅读习惯?
每次购物节、各大网站搞图书活动,书,是一批批的下单,但是却没有一本本的读,似乎这些书的观赏价值大于实际价值。下单似乎只是证明,我热(you)爱知(qian)识,似乎下单=把知识装进脑袋里。
其实我也不是从小就有阅读习惯的,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我是如何自我养成的阅读习惯吧!大家把读书这件事太神化了,想象中立了太高的门槛了,无形中就让自己潜意识认为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就是一个从小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因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他们的认知是只要上学就是读书,所以在我家没有课外书,更不要说阅读氛围了。小时候家里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余力支持我培养阅读习惯。另外,家里在农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读书意识,也没有图书馆、书店等环境支持。
直到上高中之前,我都是没读过课外书的,哦,不对,读过亲戚给的作文选和脑筋急转弯集。上了高中之后开始读《读者》《意林》,不是兴趣使然,而是老师说多读上面的文章有利于写作文,提高作文的语感。
但也是《读者》《意林》让我对阅读没有恐惧,上面的文章短小而有意思,相比老师给的阅读任务,我更是把读杂志当做了放松,这也算是我开始阅读的1.0阶段。
后来,上了大学,在QQ空间和人人网看到不少的文章以及演讲,都提到所有人应该有的一个重要的习惯:阅读。这个时候开始我才有阅读意识,也是第一次意识到需要养成阅读习惯。
我的阅读2.0阶段开始了,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很多的名著及经典的学科书籍。但是经常都是书还没看就到了还书的时候,接着继续借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现在回想起来,比较庆幸自己那个时候只知道阅读是个好习惯我要去养成,而没有在心中把阅读神化,门槛化。比如,我从来没有觉得只读文学社科经典才是阅读,意识中读书就是好的,所以我从小说开始入门阅读。其实,读一些现实小说(不是青春文学)也可以塑造价值观。再比如,我从没觉得一个月读固定的数目才是养成阅读习惯,而是认为只要我读了,哪怕是一本,也是进步,也是赚到。也正是凭借这种“佛系”的阅读目标,我坚持读下来了。从开始读现代小说到读经典名著,再到读社科类致用书籍,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点一点的拓宽了阅读面及范围。
直到大学考研时,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到自己的学习上而中断自己的阅读习惯。参加工作以后,想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不知道能问谁,那就从书籍中学习吧,所以进入了我的阅读3.0阶段,因为上大学的时候有阅读习惯,所以我毕业后也并没有觉得阅读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想读的更多了,我想每天自己都能读书。我开始给自己设立阅读目标进行打卡,也是从这时候阅读真正的融入了我的生活。
总结我自己的阅读习惯建立经验,将阅读融入生活的方法分以下几步:
1.摆正自己的阅读心态,只要开始读就是成功。
2.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始阅读,建立自己与阅读习惯的亲密感。
3.遇到问题,试着通过书籍解惑,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力。
4.设立阅读目标,每日打卡,最终养成阅读习惯。
一个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读资本论不现实,但读漫画或者青春文学跟刷手机的娱乐方式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要选择自己感兴趣好读,又有一点点深度的书开始呀。根据以往的阅读经历,我整理出了一些好读的小说书单推荐给你,个人建议从阿耐、麦家、哈金、余华、大冰开始,因为国产的作家比较合国人口味,同时也容易产生共鸣,希望对你有用: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
阿耐:《欢乐颂》《大江东去 》《回家/都挺好》《不得往生》
麦家:《人生海海》
哈金:《等待》
东野圭吾系列
大冰系列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
伍绮诗:《无声告白》
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