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外甥女兴奋地告诉我 ,她爸上班去了,她终于解放了。我纳闷了,平常总唠叨她妈管得严,最怕她妈下班回家了。她爸上班忙,一休息就带她出去玩儿,吃垃圾食品啥的,怎么现在开始嫌弃她爸了呢?
外甥女开始噼里啪啦地跟我控诉她爸在家这段时间她的悲惨遭遇,听得我是哭笑不得。
01 爸爸教育孩子,画风不一般
这段时间她妈在医院值班,监督她学习的重任就落在爸爸身上。本以为爸爸和蔼可亲,和颜悦色的,比妈妈好多了。没想到爸爸一认真,就开始扎心,让10岁的孩子差点罢课。爸爸跟妈妈教育孩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 不管是不管,一管全是错
以前辅导作业,跟老师沟通都是妈妈的工作,爸爸也乐得做甩手掌柜。有时间就围观一下孩子做作业妈妈发飙的场景,偶尔替孩子辩解两句。但爸爸是墙头草,妈妈一反驳,爸爸就转换风向,跟妈妈开启男女双打模式。
现在妈妈工作忙,爸爸从替补变成主力,为了证明自己敬业,爸爸除了玩游戏就是盯着她。
比如她正听老师直播讲课呢,桌子上放着书和笔记本。她爸就过去指导她学习了:看你这桌子上这么乱,你能找到本子吗?你怎么用这个本记笔记啊,我上次不是给你买新的了吗?你别光顾着记笔记,你得听老师讲课呀。你坐直点,眼睛离远点,老师讲的是这页吗?
老师一节课讲40分钟,她爸能讲20分钟。她做作业,她爸依然碎碎念,“你坐直了,说过你多少遍了都记不住”,“你把字写大点,离远点,字都挤一块了”。
她被爸爸爸尽职尽责盯一天还不算完,还要迎来晚上的大考,就是跟她妈汇报工作,她爸最擅长的就是添油加醋,补充两点。
- 添油加醋的“补充式教育”
外甥女她妈也就是我姐,在家是权威,她下班会检查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孩子有错别字或字写得不清楚,我姐刚指出来 ,孩子还没说话,我姐夫的“补充式”教育就上线了。
“我跟她说了好几遍,让她把字写清楚,她就是不听,我说多了还嫌我麻烦。”
“我真是服了闺女了,写个作业是又唱歌又画画的,作业能对才见鬼呢。”
外甥女做错什么事,她妈批评完了,她爸还得补充几点。有一回玩游戏忘了上网课,我姐接到老师电话,下班回家开始教育。
说得有点狠,孩子哭了,孩子也表示错了以后改正,她妈这儿就告一段落了。然后她爸又补充批评了两点,这两点跟今天的事儿毫无关系,就是他觉得是很大的问题,既然妈妈都批评了,他也不能落后。
外甥女说,看到她爸告她的状,她就觉得她爸像她们班里给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看着特别幼稚。
02 为啥爸爸偏爱“补充式教育”?
像孩子一样告状,在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补充两点,擅长“补充式教育”是很多爸爸教育孩子的惯用表现。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在大多数家庭里,承担教育责任的是妈妈,爸爸习惯了以妈妈为主导,所以才会告状。意思就是说,我管过但是我管不了,你还是管管吧。
还有一个原因,妈妈会刻意学习很多育儿知识和理论,爸爸在这方面学习的就有限。所以很多时候他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管孩子,就会出现一些看起来幼稚的行为。
有一句话说男人永远也长不大,当妈之后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这边孩子发脾气,妈妈正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合理发泄情绪,孩子也已经平静下来跟妈妈沟通。
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爸爸火冒三丈地出现了,“你以后再敢乱扔东西我就揍你。孩子看着凶神恶煞般的爸爸,哇一声又开始哭了,妈妈心里有1万只羊驼在奔跑。
当然,爸爸偏爱“补充式教育”,跟妈妈也有一定的关系。爸爸刚开始参与育儿,可能会手足无措,看起来笨手笨脚,很多时候还会帮倒忙。妈妈们辅导爸爸的时间,自己都能做完好几件事情了。所以,很多妈妈就自动让爸爸淡出了育儿的工作,毕竟“诈尸”还不如“丧偶”。
妈妈们也应该学会放手,给爸爸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让他们投入带孩子的工作中。给他们一定限度的自由,即使爸爸做的不够好,也要在孩子面前维护爸爸的权威,给爸爸适当的鼓励,让爸爸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孩子的事业中来。
03 爸爸做好这3点,也能成为神助攻
爸爸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神助攻而不是猪队友呢?
- 跟妈妈一起制定“家规”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爸爸妈妈应该是稳定团结的组合,而不是各自为战。不管是明文规定还是“潜规则”,都要有统一的家庭教育规则。
两个人一起教育孩子,孩子会觉得被孤立,即使心里有了委屈也不知道该找谁倾诉。如果爸爸和孩子一起对抗妈妈,那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挑战,孩子会利用爸爸妈妈的分歧讨价还价。
我比较推崇的是,不管是谁教育孩子,另一方都尽量保持沉默,不要帮任何一方。
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妈妈教育孩子,孩子觉得委屈或是想发泄情绪,她会想寻找第三方的帮助,而这个时候保持“独立第三人”的爸爸就是最好的选择。爸爸就可以从情绪上认同孩子,在孩子情绪平复之后跟孩子客观分析,孩子能更容易接受爸爸的提议。
- 教育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要“秋后算账”
爸爸可以告状,但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如果爸爸觉得孩子的某个行为不好,可以私底下跟妈妈说,两个人一起讨论对策。
爸爸要有责任心,不能总觉得孩子的教育有妈妈兜底,爸爸就能置身事外。爸爸和妈妈都应该为孩子负责。看到孩子的问题要及时的纠正,趁热打铁,而不要总是攒着,等到妈妈批评孩子的时候再秋后算账。
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她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不要随意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就比如孩子在听课或写作业的时候,不要频繁打断她,可以等孩子做完作业提醒她,或者是在孩子做作业之前提醒她。
- 多留些时间给孩子,多了解孩子
工作分工是为了让工作效率更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要有分工,比如妈妈负责孩子的作业,爸爸负责孩子的课外活动等等。但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情况都要有整体的了解,这样才能从整体中看待孩子的某一个行为。
比如孩子出门捡地上的树叶,你会觉得不卫生,但孩子可能只是上课刚学过叶子结构,想近距离观察一下。
所以不管爸爸工作多忙,都应该抽出几分钟时间,看看孩子的班级群里有哪些活动,跟孩子聊五块钱的天儿,跟孩子一起互相分享今天的心情。越了解孩子,就越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亲子关系。
对爸爸来说,不做家庭教育中的猪队友,就要努力不做甩手掌柜让妈妈“丧偶式育儿”,也不要用力过猛让妈妈“诈尸式育儿”。当然,也不要像我外甥女惧怕的“补充式”教育,在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添油加醋,肆意补充。
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爸爸要积极参与。即使爸爸工作忙,没那么多的时间,也要做一个知情者,跟孩子多沟通,跟妈妈也多沟通。
别让爸爸的作用仅限于回答孩子“我妈呢”这个问题。让孩子盼着你下班回家,而不是盼你离家上班,就证明达到了好爸爸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