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

作者: 郭高林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22:58 被阅读1次

        站在当下,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在传统的历史观中,我们习惯把历史看成一条河,站在现在回看过去,我们只能看到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是如果我们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历史的话,过去是历史,现在是历史,未来也是历史,过去已不可更改,未来还未到来,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一块礁石上,看长河中的泥沙,暗流,看到河岸上的地势变化,我们能否提前看到历史的走向呢?

        作者采用了一种观察一棵树的角度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以期为当下的人和未来的人提供独特的角度来观察历史,通过观察树枝的走向,新芽的生长来客观的了解当下中国的变化和趋向。

        经过长期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会让我们具备一种历史感,我们之所以需要历史感。是因为普通人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社会变化太快,我们会感觉到力不从心。骤然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那么的无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需要历史感,历史感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拥有了历史感,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和过去和未来是有联系的,我们对当下的感受会更加真切。

        首先我们了解两组概念:

        快变量与慢变量:快变量是潮流,慢变量是洋流,潮流可以托起你,可以淹没你,但是无法带你走向远方,能带你走向远方的只有洋流。可以说慢变量是根本原因,快变量是表面原因甚至只是个现象,比如看到潮涨潮落,经过一定时间的总结,发现潮涨潮落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日月交替带来的引力变化导致的,引力变化是慢变量,四季交替是快变量。

        大趋势和小趋势

        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后期看小趋势。大趋势是从0到1,小趋势是1到无限。创造是大趋势,创新是小趋势,中国的过去的农业化,工业化,是大趋势,现在的互联网+,产业升级是小趋势。直到小趋势把当前产业优化到极限,这时会出现一个新的东西取代它,再走一遍从创造到创新的过程,历史就这样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慢变量一:技术赋能。

        在创业阶段,技术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①选择②适应③改造。选择是指在少有人注意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往往更容易找到新技术的应用场景;适应是指在找到应用场景之后,必须根据场景和需求调整技术;改造是实在无人地带新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行优势,掌握更多的信息,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需求,直至重建一个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很多新技术其实只是已有技术的重组,所以找到应用场景。找到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创新,如果创新的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能够匹配,就一定会有巨大的商业成功机会。

        慢变量二:新旧融合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创新一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如果创新不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优化甚打破甚至颠覆,那也是空中楼阁,很难活下去,如果传统不开放的吸纳新的东西,不能升级迭代,那很可能真的就会沦为糟粕。所以新旧本是一体,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旧的时代,新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有更好地融合,才能更加适应人的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跃迁。

        慢变量三:自下而上

        真正有生命力的往往是自下而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中国过去的城市化是自上而下飞速发展的,但是现在这一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自下而上的力量逐渐浮出水面。自上而下的往往也是中心化的,只要有中心就能确定边界,只要有了边界就会受到束缚,只要有了束缚,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自下而上则是首先所有人自发的通过自己的需求不断的融合协调是错,最终产生了一种能让所有人都相对比较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像凯文凯利在《失控》当中写到的,这就是涌现的力量,每一个单独的脑细胞并不能储存记忆,但是无数脑细胞整合在一起却可以储存记忆。

        慢变量四:重建社群

        人是社会动物,在我们心里有一种从来不曾消失的需求,那就是和其他人在一起。现代人之所以可以越来越孤独,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更便捷的线上社群,但是当我们发现线上社群依然无法满足我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时,我们又会回归到线下社群中,线上加线下,升级社群会从现在的小趋势成长为以后的大趋势,在很多的地方,这样的社群已经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了。社群的形态和发展各有不同。既离不开关键人物的刺激推动,也离不开其中每个人自发的相互作用,关键人物是凝结核,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带来了水汽,这就是从云到雨的规律。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在轰轰烈烈的快变量大趋势下,其实我们有很多潜在的洋流,这些洋流最终会演变成下一轮的趋势,提前发现这些洋流有助于我们适应以后变化更快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yz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