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成了那只猴子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记不清楚名字,好像是《小猴子下山》,当时只是觉得这个猴子很可笑,掰掉一个玉米棒子,扔掉一个,再掰掉一个,再扔一个,等到下山的时候,依然两手空空。年幼的我,记忆深刻,认为这个猴子调皮捣蛋,不务正业。基于我那时放牛割草的经历,我认为它至少应该拿一个箩筐,才对得起它的精明能干。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许多记忆不再,脑海中只是留下这个模糊的画面和印像。不知不觉中,仿佛自己已经活成了这个可笑的猴子的模样,永不停歇,两手空空。所不同的是,我不调皮捣蛋,而是兢兢业业,安分守己,没有半点猴子的天分。
二、至少要找到一个箩筐
停下来沉淀,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那个箩筐早就装满了,而且不止一个。五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认知,但是,仅仅是想想而已, 没有系统,没有方法,仍在空想阶段。"没有观世界的过程,哪里会有世界观?”不正是永不停歇,坚持奋斗,才有了今天么?
若是要打破现有的自以为成熟的经验,跳出舒适区,那和刮骨疗毒有什么区别?所以内心一直在挑战,在呐喊。可原来走的是乡间小道,现在有高速公路,还有高铁轻轨,难道非要用乡间小道的行进方法,在高速公路上狂奔么?选择适合高速公路的出行工具,不是对睿智的猴子最低的要求么?
豁然开朗之后,鸟枪换炮,能解决的问题,立刻就办!很多专家都这么说。专家是权威,都是对的。什么是对的?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想象,一种期待,应该这样,应然,有很多前置条件。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间的事情,岂是是非对错,瞬间开悟,就能点石成金?个人必须面对现实。现实就是当下,当下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真的?实然。
对的不一定是真的,真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千万不要以为真的就是对的,对的就是真的,不一定。应然和实然之间是有时间差的,这个时间差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三五千年,或者更长。打个比方就是,应然是理想,实然是现实。
作为个体的人要是都听专家的,估计就得是精神分裂。不同领域的专家,经常自说自话,同一领域的专家,意见也相互打架。时间的维度,空间的因素,搭配人性的底色,这样多维变化的现实,混在一起,如何判断?没有强大的内心,着实撑不起这担子。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每天都要面对周围的真实情况,从容应对且独自承担后果。
三、无处安放的岁月,唯柔软可以
杨绛先生的一段话,醍醐灌顶。一个中年女性的体面,是在烟熏火燎之后,依然保持善良勇敢且爱的秉性。花谢了,修剪好枝叶。叶落了,保持着树的骨感。一地鸡毛不需人知,岁月静好且自从容。
如何修剪好枝叶,如何保持树的骨感,向内探求,与自己对话,以柔软的姿态,处理好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行走职场江湖。
多独处,多读书,多输出,认真工作,快乐生活,依然保持善良勇敢且爱的秉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