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南联大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杰出人才。
可能提起西南联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知名校友,如杨振宁、朱光亚、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冯友兰等。
但从1927年11月1日建校,到1946年7月31日停学的将近9年时间里,西南联大更多是由那些无名的学员组成。
之后,他们也许还在自己的专业里继续研究,也许转入了其他行业,但大多数都默默无闻了一生。
《最后的西南联大》,是对现今仍然在世的联大校友,进行抢救式访谈。
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原本是理工科专业,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接触西南联大的历史后,他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4年开始,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方式,寻找仍健在的西南联大学子,通过大量亲历者的口述,抢救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底本。
就在本书的采访和写作中,仍然有联大学子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几乎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的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
就如提起什么事,我们首先想到那些出名的、贡献卓越的人一样,西南联大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是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无名英雄,在联大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中,哪怕只有微尘那么小,但他们也是存在过的。
有幸看到了这本书,从更多侧面了解了这段历史。铭记过去,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好。
01 联大里的普通人
承序玉老人出生于1919年,读过南昌航空机械学校,读过黄埔军校,后来到了联大旁听。
航空机械学校因为战事从南昌迁到成都的途中,他借此机会游览了祖国的美丽山河,就算是现在再提起来,那个时期印象最深的,也是巴东好吃的松花蛋,乐山大佛,三苏祠。
在作者采访他的过程中,一谈到这些经历,老人的眼睛里就闪着光。那段日子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再没有炮火轰炸,再没有硝烟弥漫,再没有壮志凌云。剩下的只是对年少时游山玩水的怀念。
后来,承序玉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再后来,辗转到西南联大旁听。
在学霸遍地的西南联大,用承序玉自己的话说,:“在联大读书,就像是暂时找个依靠。”
后来的故事,就是做了一个小干部,一年4百40斤粮食,再后来,去了大学教书,退休后,回到上海。
老人与作者约定,百岁时让女儿大办一次寿宴,那时再邀请作者来庆祝,可没想到的是,就在作者采访他的一个月后,老人就离世了,那时他97岁。
在联大,其实更多的就是像承序玉老人这种普通人,解放后普普通通地过到人生终点。也许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按部就班,也许他们一辈子潦倒,晚年颓唐,也许他们仍然保持着这个时代所稀缺的高贵和优雅。
所以这也是记录的意义,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年轻的读者,对于那段历史,能够更加铭记在心。
02 优雅地活一生
陈福英老人,曾经是联大外语系仅有的四名女生之一,和龙云的长媳胡淑贞是同学。
2015年,作者找到她,90多岁的老太太示意保姆为作者倒咖啡,以示款待。
当她讲起当年的岁月,仿佛仍然能够想象到那番情景。
她说,在联大,闻一多和曹禺都指导过她们排戏,外语系还有外国人,教她们《莎士比亚研究》。
后来,陈福英一直在一家金融机构做翻译,解放后,做了很多年老师。
她和作者讲到,自己怎样帮助和鼓励学生出国学习,回想一生,因为她总是帮助学生们,所以即便在文ge中,她也受到了学生的照顾,没有为难她,甚至常有穿着军装来看望她的学生。
其实在学校,那个年代不学英语,学的是俄语,所以陈福英更多是做班主任、做辅导员,教授历史课、政治课等。
直到1972年退休,陈福英也再没有机会做她的本行——英语。
退休后,她帮女儿带孩子,继续过着宠辱不惊的生活。
那么多年没有机会教本行,在陈福英看来并没有什么遗憾,也许,只要是对学生有帮助,自己做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语
读完《最后的西南联大》,在我脑海中更多的是这些平凡而普通人的故事。
对于那段历史,也更多了一丝敬畏和了解。
他们的故事平凡而又不平凡,对于现今的世界,也许那段历史渐渐远去,那时的人也渐渐被人遗忘,但是在每个人自己的世界中,他们都把自己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
每个人在时代中,在历史中,都是渺小且微不足道的,这些故事应该被记录下来,也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因为正是这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才造就了今天的生活。而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也不应该忘记铺路的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