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海书法作品:《孟子.公孙丑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7134/f233a960bc389788.jpg)
四尺整张,草书,横式。孟子语录,书于庚子初秋,古都金陵文华殿。
《孟子.公孙丑下》语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在这里得道者: 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失道者: 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 少。之至: 到达极点。畔: 通“叛”,背叛。顺: 归顺,服从有: 要么,或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作者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