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用劝诱和枪炮占领了南亚次大陆的大片领土,最后只剩下强大的锡克帝国这一个对手。为了战胜锡克人,英国这方面集结了总数近4万人的英国军队和印度佣兵,而对方是人数超过6万的现代化锡克大军,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没想到,锡克人率先发起了攻势。1845年12月11日,锡克军队进攻英国在旁遮普地区的菲罗兹布尔,第一次锡克战争由此爆发。鲁莽的英军统帅高夫爵士立刻集结部队进军菲罗兹布尔,迎战锡克军队,第一次锡克战争的首战:穆德吉之战由此开启。
穆德吉之战
12月18日黄昏,高夫爵士的军队到达穆德吉,果然看到了锡克军队,也不管对方有多少人,他立刻下令进攻。实际上此时英印军队总人数约为12000人,骑炮和野炮共计42门。而锡克军队大概有14000人和22门野炮,其中骑兵10000人,步兵4000人。
按照正常的战争模式,通常双方先用射程最远的火炮削弱对方,然后步兵和骑兵再跟上。但此时,高夫爵士不等炮兵对轰,直接下令骑兵从左右两翼进行冲锋,包抄对手。尚武的锡克骑兵个人素质很强,骑术很高超,一个锡克骑兵单挑两个英国骑兵不成问题,但事实却并不乐观,尽管10000锡克骑兵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对方,不过面对英印正规骑兵的骑兵冲锋,锡克骑兵很快就溃散了。
失去了两翼骑兵的保护之后,锡克步兵和炮兵就呈现在英军面前,英军骑兵立刻冲进去厮杀。看到骑兵得手以后,英军的步兵军团也开始排着密集的队形,踩着鼓点,有节奏地向着锡克军队挺近。至此,那些先进的欧洲武器已经失去了意义,锡克军队与英国军队展开了殊死的白刃战,锡克人抡起了锋利的弯刀和圆环刃,英国军队则用刺刀还击。
最终,三面环敌的锡克军队被迫向北撤退到8英里外的菲泽罗莎。此战中英印军队共伤亡不到900人,而锡克军队的尸体大概是英军的4倍。不甘心失败的锡克首领拉尔辛格在穆德吉战场北边的菲泽罗莎构筑了防御工事,决心重整旗鼓再战。
就在穆德吉之战结束后的几天时间里,英国高夫爵士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援军,终于21日下午集结完毕。
菲泽罗莎之战
从地图上很明显就能看出菲泽罗莎与穆德吉相距不远,此时英军总计有18000人,火炮65门。而锡克方面至少有30000人,150门火炮,其中还有不少重型火炮。
这一次,英国高夫爵士打得比较传统:先是让左翼的步兵和炮兵军团前进,希望可以靠近射击,结果当英军前进到距离对方300米的位置时,锡克炮兵进行猛烈的炮击,瞬间对造成英军的重大伤亡,当场阵亡160多人。
就在左翼步兵刚开始向前移动时,高夫爵士就已经下令各方阵全线进攻,整个左中右翼的英军迈着整齐的步伐集体向锡克军阵地前进。很快,英军左翼步兵方阵就被对方火炮打得溃散了。而右翼的英军在此时艰难的抵达了锡克军阵地,然后立刻展开了白刃战,很快的主力双方军队就用弯刀和刺刀混战到了一起。
经历的重大的伤亡之后,英国步兵用刺刀杀进了锡克军队的营地,英国的骑兵也趁势杀入营地,双方一直激战到当晚,但随着夜幕的降临,视野越来越不清晰,英国军队开始逐渐缓慢的撤出营地,锡克人又趁机夺回了重炮,并猛轰撤退的英国士兵,直至英军退出了炮兵的射程。
第二天黎明,高夫爵士发现锡克军队已经放弃了菲泽罗莎营地,已经伤亡惨重而且疲惫不堪的英军无不欢呼雀跃。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一支全新的锡克大军从远处向他们攻来,在经过一番苦战,用骑兵暂时击退了锡克骑兵之后,一小股英国援军从远处赶来,由于不清楚这支援军的具体规模,锡克大军保守的选择了撤离。
英军戏剧性的赢得了惨烈的菲泽罗莎之战,在菲泽罗莎之战中,英军共伤亡2400余人,其中一半是英国本土人。而锡克军队伤亡人数在8000人以上。但这仅仅是第一次锡克战争的开始,直至1846年底,一连串战斗让英军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成果很了不起了,比清朝政府打得好)
第二次锡克战争
经历了第一次锡克战争之后,连战连败、内讧不断的锡克帝国主动和谈,被迫割让了最富庶的地区,还要限制军队。但是彪悍尚武的性格不会轻易屈服,不服管的锡克人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不满英国的殖民压迫,很快又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与阿富汗人联合携手对抗英军。
于是英军开始出兵镇压,出兵围攻木尔坦。在这一次的战斗中,英国军队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上都占有优势,经过一系列的战役,英军与锡克军队互有胜负,尽管锡克人表现得非常顽强,处于人数劣势的锡克人在面对英国军队时仍然战败。1849年1月,木尔坦宣告沦陷,两个月后,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队投降。
1849年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至此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信细心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在整个英国人与锡克人的战斗中,包括那些本文中并未提及的战斗。锡克军队现代化的战斗力并不弱,炮兵作战能力也在战争中得到了英印军官的一致好评,被认为不亚于欧洲炮兵。但可惜,主导战局的并不是火枪重炮。
即使锡克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拥有了与西方并驾齐驱的武器装备之后,却在白刃战和骑兵冲锋面前吃了不少亏。没错,勇敢尚武的锡克步兵败给了技术不如他们的英国步兵,骑艺高超的锡克骑兵败给了英国骑兵。
刺刀的力量
锡克民族尚武精神浓厚,而且极为热衷近战,即使是他们训练有素的步兵,也常常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贴身肉搏,近战中他们不喜欢欧式的步枪刺刀,更喜欢使用传统的弯刀和圆环刃。这些非量产的弯刀,在加上当地精湛的制作工艺,刀锋锋利而且用起来更顺手。
反观英国方面,则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刺刀,这种武器在近战中的唯一优势就是……长。古代有说法:一寸长一寸强,而刺刀其实也是一种长矛。两个能力相近的军人进行白刃战,使用刺刀的一方,胜率远远高于使用大刀的一方。拥有了距离更长的刺刀,配合上勤奋的训练,一个英国士兵的战斗力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英国的刺刀究竟有多厉害呢?举个例子: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当时越有8000到1万人的民间乡勇围住了英军的一个连,大概有60人,恰逢大雨,英军的火枪被淋湿无法使用,于是双方肉搏了一夜。这个晚上究竟杀死了多少英军呢?5个人。哦对了,在此战中阵亡的英军少校实际上死于中暑。
不要笑,三元里抗英这一晚上的战绩,在整个鸦片战争的数十场战斗中,取得了歼敌人数名列第四位的好成绩,精神可嘉。
因此,手持弯刀的锡克步兵纵有非凡的武艺,打不赢英军的刺刀也在情理之中。
马刀的威力
相比步兵而言,英国骑兵在殖民全球的战斗中作用更大。不仅仅是锡克骑兵,在近代英法骑兵面前,那些纵横一方、赫赫有名的骑兵民族纷纷败下阵来。并不是装备方面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人——此时的英法骑兵已经是现代骑兵了。
在锡克战争中,锡克骑兵的个人能力和骑术更强,这使得锡克骑兵拒绝改变自己的传统,他们不认为同样近战的西方骑兵比自己更好。所以锡克军中只有少部分骑兵转变为了正规骑兵,而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的非正规骑兵。和其他马背上的民族类似,他们更像是轻装步兵或者特种兵,更适合小部队的侦查。反观英国骑兵,虽然个人能力并不突出,但以紧密队列发起的墙式冲锋,足以在大规模的作战中击垮对手。
这就要引出一个名词,叫“兰切斯特线性平方律”,通俗点说就是: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想要取得胜利,最简单的方式是提升战斗人数,例如苏联对抗德国,以及美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基本都是十个打一个的节奏。
如果人数上限已经确定,那么就要想办法提高战斗效率。现代骑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密集,队形越密集,在冲锋时每个骑兵需要对抗的敌方士兵数量就越少。再加上英国骑兵装备的是尺寸细长、适合劈砍的马刀,砍杀的效果极易引起恐慌。
拿破仑有句名言:2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1000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锡克战争中,英国骑兵面对6倍的锡克骑兵依旧能够取得胜利的奇迹,而且要培养一个合格的英国骑兵,远远比培养一个武艺高超的骑手更容易。不要总认为洋枪火炮才是王道,毕竟骑兵作为主力兵种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战。
(某一战电影中的英国骑兵)
陈奕迅有首歌:“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尚武的锡克人被英国征服以后,很快就成为了英国雇佣兵的主力,学会了那些先进的战术战法。就在英国征服旁遮普的十年之后,锡克骑兵出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1860年夏季,就在北京东五环外的八里桥,英国和锡克骑兵面对的是由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由于此次战斗过程实在太奇幻了,就不细说了。数百人的集团冲锋,就能击败了数千蒙古骑兵。最后,参战的锡克骑兵这样评价蒙满骑兵:“很难抓,但一旦抓到之后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了。”
自从新航线开辟以来,西方各国殖民全球,称霸数百年,所凭借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其背后的制度和文明体系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文明的头脑,纵使拥有了先进的武器,同样无法改变被殖民的命运。
师夷长技,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革新。不过可惜的是,历史往往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我们知道了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了解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关键是你能否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趋势。
声明:以上文字为测试键盘性能随意敲击而成,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文章内容纯属胡扯,如有正确纯属巧合。如果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本人概不负责。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