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父辈那样轻松当家长?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父辈当家长的时候,可以基本不用管孩子的学习,而现在的家长却下班比上班还忙?
如果你期待我骂老师或怼家长,你可以不必看下去了。这篇文章不会骂老师也不会怼家长,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家长会这么累。我们一起来揭开背后的真像。
我们来分析一下,家长忙什么?简单来说,现在的家长比父辈们多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活动任务。
我们先业看一下学习任务。
我们的父辈管孩子的学习任务,最多是叮嘱孩子完成作业。现在家长管孩子的学习任务,通常会包括:背书、听写生字词、督促做作业、检查批改孩子作业、教孩子不会的作业……
我们先来看一下背书和听写生字词,以前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现在为什么会都在家里完成呢?是老师越来越懒的原因吗?不是的,是政府的原因。什么?怎么会是政府的原因呢?难道是政府不允许老师在学校背书、听写吗?是的,政府虽然没有这么规定,可是它的规定直接导致了学校里无法背书、听写。
政府出台了什么规定导致孩子无法在学校里完成背书和听写?就是教育部2009年的7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意见里明确规定: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学段和年级、走读生和寄宿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并组织全面检查。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
仔细读一下这个文件的标题,你会发现这个文件连标题都没写通。这个连标题都没写通的文件,就这样指导了我们学校的教学,它的实施细则里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在校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7、8小时。
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原先在校时间差不多要8个小时,那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怎么挤出来呢?
一是砍,二是缩。砍是砍了三节课,分别是《早读课》40分钟,中午的《读报写字课》15分钟,放学的《作业整理课》30分钟。
本来早读课的时间可以用来让学生背课文,现在取消了早读课,那学生在校期间就没有时间背诵课文了。或许你会说,现在早读课也还有的,因为很多学校在学生早上上课前的这段时间,也会组织学生早读,但这毕竟和有正规的早读课相差远了。但课文不能不背啊,不背课文,对学生语感的建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学校没时间背,那只能回家背,由父母监督背。于是,这个活就“加”到父母的头上了。
读报写字课本来可以让学生练字、听写,班主任针对上午或近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做一下学生的思想工作,结果这节课给取消了。如果学生在上午的时候发生吵架之类的事情,班主任本来可以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候,做一下思想教育,让全体学生都从中得到教育,学到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没有了之后,班主任用什么时候来做思想教育呢?语文、数学课的时间吗?当然不行,语文课、数学课都有各自要完成的教学的任务。课间休息的时间吗?也不可取,一方面学生要休息一下,准备下一节课,另一方面,在课间做教育,你觉得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呢?这节课取消,比取消早读课对学生伤害更大,特别是小学生,非常需要大人引导的时候,结果学校没有了引导的时间。或许你会说还有班队课,但班队课一周只有一节,时效性太差。早读课、读报写字课取消,听写的任务就落到家长头上去了。
作业整理课,本来是用来讲评学生作业,学生订正作业,这节课没了,讲评的时间也就几乎没了,学生做错了得不到讲评,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怎么办?要不就任由他差去,要不就家长在家里的时候,就给改掉,错的就讲评掉。所以,家长又“加”了工作。
缩是缩了课间休息的时间,在2001年以前,课间休息都是15分钟的,后来为了符合教育部在校时间的要求,砍了三节课后还不够,就只能把课间休息15分钟缩短为10分钟。表面上15分钟缩短到10分钟只减少了5分钟,这其实对学生非常有害,夸张点说是对学生的“摧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课间只有十分钟的话,学生收拾整理上节课的教学用具,准备下节课的教学用具,喝水,上厕所,这样基本就花了五六分钟,如果是女生,厕所又比较远的话,上个厕所就要十分钟了。也就是课间学生基本没有得到放松,只不过是上了个厕所,喝了口水,喘了口气而已,更别提课间玩耍了。这样一方面,学生没放松,下节课的听课效果就不会太好,另一方面,玩耍也是很重要的学习社交的方式,学生不是学习机器,他们也会需要休息、放松、玩耍。
所以,教育部的减负文件只是粗暴的减少了学生在校的时间,学习的内容一点也没减少,学习的内容当然只能转嫁课外,转嫁到家长头上去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活动任务。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感觉现在学校的活动特别多,很多活动对学生并没有多少益处,那学校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多活动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各部门布置的,另一个是上级领导喜欢看到学校活动多。
学校是体制内的最底层,各部分都可以来吩咐学校做事。各部门搞活动,创政绩,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把这个任务派到学校去。而且这样做似乎还挺有道理。
你看,防止毒品泛滥很重要吧,是不是要从娃娃抓起?所以防毒教育进校园,你们学校搞一个活动吧。
你看,防艾滋是不是很重要?既然这么重要,是不是要从娃娃抓起?你们学校高一个活动吧。
你看,森林防火是不是很重要?既然这么重要,是不是要从娃娃抓起?你们学校高一个活动吧。
你看,反腐倡廉是不是很重要?既然这么重要,是不是要从娃娃抓起?你们学校高一个活动吧。
你看,创文明城市是不是很重要?既然这么重要,是不是要从娃娃抓起?你们学校高一个活动吧。
你看,……
你看,……
有多少个部门,就有多少个你看,一个部门一年搞一个活动,到学校就有了几十个活动。
或许你会说,学校要搞,那你老师搞啊,关家长什么事情呢?可你没想到,老师的工作量的设计是按教学任务来设计的,并没有考虑搞这么多活动。老师都去搞这些活动,那也不用教书了。那怎么办?活动还是要搞的,书也是要教的,只能把活动中能转嫁到家长的部分,都转嫁到家长那里去。
另外一个因素是上级领导的原因。
我记得有一个网上曝出一个令很多网友哭笑不得的消息。一个畜牧局的局长荣升到教育局当局长,他倒是荣升了,从小局到大局。但你想想看,这样的局长,他懂教育吗?当然是不懂的。那这样的局长,或更高层的领导,会怎么来判断一个校长学校搞得好坏呢?一个看分数,这个大家都看得懂;另一个看那所学校办得热热闹闹,一所学校怎样会热热闹闹?搞活动嘛。所以很多所谓的名校,甚至周周都有大型活动,甚至不至一个。
同样的道理,这么多的活动,全以老师的时间、精力没法完成,怎么办?请家长帮忙。所以家长又忙起来了。而且,越名校,家长越忙,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家长的负担分轻去,我估计可能是一万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