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要思考,不要死记”—《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

“要思考,不要死记”—《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

作者: yh小树苗 | 来源:发表于2022-12-04 15:42 被阅读0次

    苏霍姆林斯基在听三年级的语法课时,发现一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语法规则,孩子们也好像理解了规则,但在第二天上课时,老师提问这条规则,只有几个“最好”的学生记得。老师又把规则讲解了一遍,还列举了一些实例,到第三天的课上,老师提问,还是只有那几个学生会回答,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

    苏老师通过大量的听课,最后得出结论:对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语法规则往往是抽象的,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苏老师积累了大量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在我们的数学里,一些概念、定义、法则是很多的,这些内容往往是很抽象的,单纯靠背诵来理解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题型一变,学生又不知道怎么做了,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学生用事例来解释这些抽象的定义,如一道数学题,学生经过思考把它做出来了,那么你要把解题思路解释给别人听,在解释的过程中,就是把概念无意识识记的过程,这样让学生来讲几遍,他们经过意识思考就达到了识记的目的。这样的话,这条概念在脑海里就忘记得很牢固了。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作者说理解有六个侧面,它们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解释是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如厨师向大家解释了为什么加一点芥末可以使油和醋混合在一起,芥末起到乳化剂的作用。九年级的学生给出充分的论证,解释在物理中为什么小汽车在气垫导轨上的加速方式与路面的倾斜角度有关。苏老师就是用解释这一条来应对规则的识记。

    孩子们在记住规则的同时,不能靠死记硬背,死记的东西在记忆中是不牢固的。只有让孩子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来理解规则的内涵,如数学科,孩子经过大量的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头脑里把概念不断地闪现出来,经过思考和理解,融入做题的思路中,这样的过程,概念在孩子头脑里就记得牢固了,而这样就不是死记硬背了。

    苏老师提出的要思考,不要死记,给我们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要讲得太多,把学习的主体让位于学生,老师抛出问题,让他们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学生是轻松的,他们在不经意的过程中就识记了知识,掌握了概念,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要让孩子的心灵里留下知识的痕迹,就要靠思考,不要死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思考,不要死记”—《给教师的建议》第48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gp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