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读《狂人日记》,老师教我们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方面感悟,知道作者在呐喊。
现在,再读《狂人日记》,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作者的思想体会更加深刻了些,知道了作者假借一个得了“迫害狂”的人的日记,说出了当时不能讲的话。细想想,这也是当年老师讲过的,但是,理解确实很不深刻。
我不谈这部作品的思想,只说说其他方面的粗浅认知。
1.人物塑造
《狂人日记》人物不多,但包含了各个阶层:主人公当然是日记的作者,在他的思想中,他非常正常,但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如果实在有什么原因的话,就是小时候踢了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没料到时时刻刻都有受到迫害的危险。
赵家的狗、街上的孩子、街上打孩子的女人、给他治病的何先生、他大哥,等等,都有强烈的迫害他的想法、表情、语言,还有做法。
赵家的狗,“看我两眼”“看我几眼”“探头探脑的挨进来”。
赵贵翁“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一伙小孩子“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街上那个打儿子的女人,说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眼睛却看着我”。
陈老五“硬把我拖回家中”,“送进饭来”“气愤愤的直走进来”“按住我的口”“劝我回屋子里”。
家里人“都装作不认识我”,把“我”像“关一只鸡鸭”“关进书房”“反扣上门”。
何先生“赶紧吃罢!”提醒大哥抓紧时间。
不过二十岁左右的一个人在“我”谈论“吃人的事”时“变了脸,铁一般青”。
大哥“显出凶相”。
文章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表达“我”(狂人)对人对事的观察,突出对“我”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以及对其他人物的神态描写。
2.内容、线索和矛盾冲突
内容丰富,容量大:
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有理有据、由浅入深地写了中国古往今来的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现实、历史相互交叉展现,层层递进,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
文章线索清晰:
时间线:今天晚上——今天——晚上——早上——这几天——忽然——现在——大清早。
在时间点之间安排“我”的思考,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推进情节。
“月光”线:月光——很好的月光——没有月光。营造阴暗晦涩的环境,增强“我”扭曲的心理状况。
矛盾冲突强烈:
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环境美好、节奏舒缓。马上来了一个“须十分小心”,陡然增加了紧张情绪。
“今天全没月光”,“知道不妙”“小心出门”,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虽然担心,但是想到自己没有什么错,所以“我可不怕”。
晚上睡不着,研究不明白的事情,想到佃户报告吃人事件,想到古来时常吃人的历史。情绪再次紧张。
“早上”医生来看病,养肥了再吃。矛盾冲突又起。
“这几天”“退一步想”,想想历史,想想吃法。情节再次舒缓下来。
与“忽然”到来的年轻人论吃人。
“大清早”和大哥的争辩,引来多人围观,矛盾激化。
“太阳也不出”,想到妹子的死掉和大哥有关。矛盾不可调谐。
最后,发出呐喊。
文章的矛盾波澜曲折,最后昂扬。
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容量远比我想得到的还要大,是我需要好好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