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文学世界情感园
大山的呼唤(六)古老的中专

大山的呼唤(六)古老的中专

作者: 辽东沈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07:03 被阅读8次
大山的呼唤(六)古老的中专

        营口市商业学校前身,是1906年成立的(光绪三十二年)营口商业学校(营口商业实习所),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营口商科。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0年恢复后隶属于营口市商业局,这所学校规模不大,每届只招收4个班,两个财会班,一个统计班和一个纺织品班,学制两年。

按照录取通知书要求,10月5日正式报道,距离开学只有十多天。由于时间很紧,到校后马上就要进入冬季,母亲非常重视,怕我冬天挨冻,决定为我重新做一套被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首先到村里商店选购两块布料,拿回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母亲是个刚强性子急的人,干什么事,只要想好了,说干就干。事先把布料、棉花、针线和线盒(过去农村妇女做被褥和棉袄棉裤等用的工具。线盒由线绳、白灰、布袋三部分组成。制作过程是:把白灰和约两米长的线绳事先放到布料上,缝合成布袋,布袋两端各留个小孔,线绳露在外面。作用:用线盒时,来回抽拉带有粉末的线绳,把粉末打在即将缝制的布料上,作为缝制的基本线路。)都准备齐全放到炕上,马上就可以动手干活了。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还很穷,废旧利用是常有的事。母亲给我做新被褥,面子是新的,里子是旧的,棉花也是以旧为主,在填一些新的。用的棉花是在高中时被褥基础上,加上一层新棉花,被褥的厚度就比原来的厚了一些,保暖性更好一些。絮棉花可是个功夫活,一点一点絮,一边絮,一边压,使新旧棉花融为一体,絮完棉花后开始用线盒均匀地打成平行白线,沿着白线走针,均匀地固定住棉花,使棉花不至于滚套。不到两天功夫,被褥就做好了。

正常应该10月4日、5日到学校去报到,由于想去的学校没有实现,心情比较低落,没有想提前报道的想法,在10月6日才到学校报道。

报道当天,我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帆布兜子,身背行李,到少年宫下车往南走约1000米,来到了营口市商业学校,当我走到学校大门口时,从学校院里急急忙忙跑出来两个同学迎上前来,当得知我是财会二班报道的学生时,两位同学便主动帮我接下行李,我们一起来到宿舍,这两个同学就是后来我们班的班长李永春和于德福同学。

原来校址在一线,一年前搬到新校址。操场看上去还没有平整完毕。座南朝北呈工字型的三层小楼是教学楼,西侧是阶梯教室,东侧是图书室;座西朝东的板楼是四层,一楼南侧是教研室,北侧是传达室和教师单身宿舍。二、三、四楼是学生宿舍;座东朝西的平房是学生食堂;大门北开,西门墙垛上挂着醒目的“营口市商业学校”七个大字。学校占地面积约有40多亩。那时的营口市商业学校,与当时的锦州市商业学校、朝阳市商业学校商校、阜新市财经学校和丹东市财经学校是辽宁省仅有的五所中等财经专业学校。

到学校后临时安顿下来,第一项任务就到后勤科买饭票,饭票是用黄蓝两种纸张印制的,分早、午、晚三种,到食堂就餐时使用,就餐时刚开始分男女生,八人一桌,折叠凳子大圆桌,两届共八个班级,再加上师生员工,每个班级的饭桌都是固定的,不允许窜桌,饭菜都按人数固定,每桌的数量都一样,男生不够用,女生用不了,刚开始大家都不熟悉,女生剩的饭菜,男生也不好意思吃,怕人家笑话,过了一个学期以后,大家都渐渐熟悉了,也就不分男女生了,班里的同学可以志愿组合,男生的饭菜也就够吃的了。学校食堂的伙食要比在农村家里强百套,每天主食以当地产的大米白面为主,这在农村家里每年只能吃上一两顿,副食每天都不一样,除早上不见油以外,中午和晚上都有炒菜,经常菜里都有猪肉,这在农村也是不可想象的。从第二个学期开始,食堂饭票由纸张改为塑料,长方形,粉红色,每月由生活委员到后勤科统一领取,按照助学金和奖学金合计金额分别发放到每个同学手里,循环使用。

我们班共有34名同学。男生11名,女生23名。其中,有三名朝鲜族;一名蒙古族。另外还有7名营口县商业系统的代培生。

开学伊始,学校对教学和纪律抓的非常紧。早晚自习,下午自习,上课期间,经常有值班老师巡视,也派值日学生每周六进行检查一次,一个年级四个每学期都进行评比,先进的发流动红旗。食堂就餐要排队,不允许打饭回到宿舍吃。一年四季,都是晚上十点钟熄灯。

班主任是刘伟老师。他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在学生处工作,也是本届招生老师之一。虽然担任我班班主任不到两年,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为人谦和直率,从不跟我们发脾气;他做事认真,用人得当,管理得法,在担任我们班班主任期间,班级无论是在组织能力,劳动纪律、学习成绩、遵纪守法等方面,都走在其他三个班的前面,得到学校老师和领导们的一致好评,班长李永春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赵显良是学生会生活部部长。我是班级的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班级同学每个月的饭票发放,日常的室内外卫生、宿舍卫生监督和检查,每周六下午的大扫除以及新年联欢晚会用品的采购等事务。两年间,由我经手的财物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同学们对我的工作都非常支持,也非常满意。

当时学校设有助学金和奖学金。助学金分两等,奖学金分三等。一等助学金每月为13元,二等助学金为8元,一等奖学金为11元,二等奖学金为7元。我是一等助学金和二等奖学金,每个月一共20元,基本满足每天的用餐需要,那时每个月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不发现金,都是以餐券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助学金以农村学生为主,奖学金则以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考核标准。

两年间,学校食堂管理的非常好,主食以大米和白面为主,副食荤素搭配得当。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食堂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非常满意,一九八四年秋季,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食堂管理现场交流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做了经验介绍,受到了辽宁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相关文章

  • 大山的呼唤(六)古老的中专

    营口市商业学校前身,是1906年成立的(光绪三十二年)营口商业学校(营口商业实习所),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营口...

  • 大山的呼唤

    一座山, 摇伸着臂膀。 花色蝴蝶在你脚下舞着留恋, 一棵树的嘹亮。 清水推着星闪, 飞翔于空中停留的天堂。 乌云笼...

  • 大山的呼唤

    我出生在豫北平原, 从小没有见过大山, 自从认识了山字, 就对大山有了一种油然而生的期盼。 总希望, 自己有一天能...

  • 大山的呼唤

    人心中一旦有了一个渴望,一个念想,平常的日子就会变得生动而有朝气起来。就如同曾经那些对去看看山渴望的日子。 我从小...

  • 大山深处的呼唤

    终于踏上了旅行,只是这一次不一样,不是去有名的风景区,也不是去古镇,我走进了神秘的大山。 旅行可以洗涤心灵...

  • 大山深处的呼唤

    洞口县大屋瑶族乡学校,它坐落于美丽的雪峰山脚。没有灯红酒绿的街道,没有耸入云端的高楼,唯有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和那群...

  • 大山深处的呼唤(转载)

    大山深处:87岁的老父亲照顾51岁的瘫痪儿,瞬间让人泪崩 原创: 肖正 平溪江渔夫 今天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

  • 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

    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银河村 相传盘古在此开天辟地 女娲在此炼石补天 嫘祖在此教学蚕桑 王母在此隔开牛郎 从此 这里有...

  • 大山的呼唤(七)如饥似渴(续)

    一本是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主编的《管理会计》教材,该书基本上反映了西方70年代管理会计发展水平,在当时是中国...

  • 大山的呼唤(八)毕业实习

    在营口市石油公司实习其间填制的报表 时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校期间的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山的呼唤(六)古老的中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q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