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郑杰老师的《为了学习的合作》。看到了家校合作这一章。我一下子就被这个题目吸引了,因为作者所说正是我所感,但是以前我没有想通其中的逻辑。
我们学校是进城务工子女接收校,初中部进城务工子女占比一半以上。在教学和管理上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成果却聊胜于无。郑杰老师从城乡孩子所处环境差异来讨论他们在行为、品行、学习上的差异。
1.城市是"陌生人"文化,所以大家更需要规则高效相处,对于孩子的培养也重视规则和礼仪。乡村是熟人文化,大家多用感情和面子来交际,孩子们天然受到的规则约束就少。
2.城市孩子的生活环境使其受教育环境和学校相似,他们更容易适应和融入。乡村孩子由于各种家庭、社会因素,初入城市很难融入学校的教育模式。
3.研究发现,延时满足的孩子更可能成功。家庭优越的孩子由于物质、精神生活的满足更容易做到延时满足。而贫困家庭孩子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慌情绪,不安全感,使他们很难向家庭优越孩子那样从容。
这些差异并不是谁优谁劣。而是我们老师要客观科学的正视这些差异,与孩子及家长真诚交谈,交流孩子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信仰,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教育。而我们这些进城务工子女的老师也要坦然看待自己的教学成绩和教育成果,正是因为我们的付出,才使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铿锵有力的誓言,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