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阅读采铜《精进》之后的一些笔记,括号部分为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有点长,但如果连这都看不完,怎么静下心来看书呢?
13、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零和博弈”。
14、在选择工作时,我们通常会考虑“收入”“发展机会”这样的因素,但这样的考虑并不全面,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下面是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的“职业价值”,可以让我们考虑工作问题时更加全面:
(1)冒险: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2)权威:在工作上运用自己的职位控制别人
(3)竞争:工作中必须经常与人竞争
(4)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在工作中经常能运用想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5)弹性时间:可以自行决定工作的时间
(6)助人:能够对别人的困难提供直接的帮助
(7)收入:工作能够赚大钱
(8)独立: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9)影响他人:工作上能影响他人的意见或决定
(10)智性刺激:工作本身需要相当程度的思考与推理
(11)领导:在工作中能够指导、管理、监督他人 、
(12)户外工作:工作的地点在户外
(13)说服:工作的性质是说服他人行事
(14)劳动:工作需要用到许多体力劳动
(15)声望:工作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在邻里之中有地位、有尊严
(16)公共关注:工作能使自己很快地得到别人的注意
(17)公共接触:工作需要经常与公众接触
(18)认可:工作有利于自己变成公众人物
(19)研究:工作上能发现新的东西然后应用它
(20)例行性:工作有着固定的流程,不必经常改变
(21)季节性:只在每一年的固定时段才工作
(22)旅行:工作需要经常旅行
(23)变异性:工作的职责经常更改
(24)照顾小孩:工作的对象是孩童
(25)手部操作:工作中大部分需要用到手部的动作
(26)机械操作: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机械等设备的操作
(27)数字运算: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统计学或数学
此外,我还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加以考虑:
(1)培训指导:有优秀的导师或主管进行一对一指导或可参加有体系的培训
(2)工作强度: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加班,工作节奏快
(3)团队氛围:和谐、富有生产力的团队氛围
(4)考评制度:有公正、透明、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5)晋升空间:公司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上升通道
(6)工作环境:公司为员工提供舒适、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7)食物:员工在上班期间能获得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物
(8)艺术性:工作内容与艺术审美相关,以顺带获得审美愉悦
15、决策心理学“规则遵循理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也不一定,结合前端段时间的“反柴静雾霾”事件来看,他们认为柴静代表中产)
16、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这三点:
A.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B.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C.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这点大多数人都会中枪)
17、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作者提倡做事先打最重要的框架,这时无法中断;之后慢慢填细节,这里可以容忍中断)
18、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
19、在一次通信设备展上,他第一次看“电视”的经历则令他思考:“幻觉能以多快的速度掌控我们,实际的存在会多么轻易地被消解,人们又会多么轻易地迷失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发明了电视,却被电视掌控。未来机器人会不会也这样?)
20、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类似于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反思!输出!)
21、要时常在行动中反思
A. 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
B.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C.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作者提倡“时常”反思,甚至一件事做完可以即刻反思复盘,因为这时的记忆最完整。——可以尝试哟)
22、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
A.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B.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C.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D.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23、事实上,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面临着“会说话的小黄鸭”的问题。大多数学习者,可能经常扮演的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角色,他们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而只有少数人,才会从“家长”的角度,去审视构成这些内容的材料,对它们进行本质和属性上的概括,评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而只有非常少的人,会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将其拆开来看个究竟。能坚持去做第三层次解读的人想必是不简单的。
解码的三个层次:
A.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B.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C.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24、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25、发散和收敛应是两个独立的阶段,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发散思考的时候不要收敛思考,收敛思考的时候不要发散思考,因为如果两种思维同时出现,一定会相互干扰。特别在发散思考的时候,此时的目的是想出尽可能多的备选答案,如果提早进行收敛思考,批判性地品评发散出的想法,那么继续发散时新的想法就会被压制和阻碍。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多次的收敛和发散。(也即头脑风暴不评判原则)
26、周密地思考问题很不容易,有几个原因:
A、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比如一说到辍学创业就想到盖茨。
B、“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C、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每个人很难自己去消灭这些“盲区”,因为它们属于“未知的未知”,即一些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盲区,最多只能逼近无盲区的状态。
27、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也意识到去做酷事的价值以后,我们可能便走上了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下面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A.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B.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C.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D.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E.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F.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G.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精进》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你读完,能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这七个方面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