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老街

作者: 聊城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6-11-01 15:23 被阅读85次

    四四方方一座城历史文明汇聚点

    2006年,一位回国探亲的老华侨来到聊城老城区,逢人便打听东顺城街的地址。没想到竟然连很多老人也说不上这条街究竟在哪里。直到后来,他找到了70多岁的王书祥老人,才知道沿北城墙路内的小胡同就是东顺城街。

    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光岳楼到四座城门的距离正好是一华里,而且四面城墙也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聊城的老城区是一座四方城。

    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在了古城的西北部。直到现在,老人们还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哪里是道署衙门,哪里是文庙,哪里是驿所。而老城的南半部过去则多居住着当年的大户人家,一些街道也就因附近的寺庙和人家得名。

    “现在聊城的桥多,过去古城的庙多。”这是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能说出来的,“古城但凡有街道交会的地方就有庙宇修建,不过解放后就都被拆掉了,现在基本上没剩下什么。”看得出来,现在的人们已不再把求神拜佛当成精神寄托。

    对于老聊城,有很多的传说,今年已经有70岁的王书祥老人便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内五大家和五小家的故事,五大家分别是任邓朱傅耿,都是一些官宦世家,而五小家是徐李邵罗唐,在当时也代表着聊城一方名气。他们的后人,现在仍在聊城的土地上拥有着自己的生活。

    九街十八巷 巷巷有来历

    在老聊城流传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到底是否准确,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种说法从侧面反映出老城区的胡同数不胜数。即使是现在走在古城区的小巷里,也可以从住户门牌上看到一些沿用下来的名字。比如,火神庙街,东、西道署街,安宅街等。这些街名都有自己的来历,有的还十分奇特。

    道署街

    道署街过去曾是聊城的行政中心,从清代的道署衙门到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再到解放后的地委行署,都曾设在这条街的中段(老粮食局院内),道署街因此得名。

    状元街

    邓钟岳状元的家府(今实验小学校址),故名状元街。

    这是一条人流拥挤的居民街道,位于聊城旧城南部。东起东口南街,西至楼南大街。东西走向,长300米,宽6米,实验小学、市妇幼保健站驻此街。清康熙二十三年,邓秉恒建立此街。

    至乾隆年间,邓钟岳考中状元,在此建有邓的家府,故名状元街。实验小学是省级重点小学,除了辖区内的学生在此就读外,其他辖区和外地也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街上行走着朝气蓬勃的孩子,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状元”呢?

    邓钟岳(1674~1748)清代官员。字东长,号悔庐。今东昌府区人。邓基哲子。他博览群书,尤对《易》、《礼》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六十年(1721)登进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邓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讹,得到雍正帝赞许和采纳。十一年(1733)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间历浙江学正、通政司参议,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于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两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时,曾训示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随乾隆帝东巡。当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岁。钟岳工书,能诗文,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

    二府街

    二府街是因为曾经有两位官员同时住在这里。东白衣堂街是著名爱国将领范筑先殉国的地方,原来这里有供奉白衣菩萨的祠堂,相应的,西白衣堂街的得名也是如此。

    羊子巷(羊使君街)

    羊子巷的得名便很有传奇的色彩。传说有一年河里发洪水,在聊城段决了堤,官吏羊使君发动全城的人都赶到堤坝上抗洪。但是因为水流太急,决口的堤坝根本堵不上,水不断往外流,将附近的住户都淹没了。这时羊使君站了出来。他对天说愿以性命换取百姓的平安,然后他就跳进了决口的地方,随后人们发现水流顿时小了下来,大家趁机把缺口堵上了。为了纪念他,大家就把这条街叫做羊子巷,也叫羊使君街。

    在古城西南角有一个二十里铺街。原来这个地方是二十里铺村,因距离搬迁前的老城址二十里得名,后来聊城城区迁来后,这里就叫成了二十里铺街。

    七十二胡同处处有故事

    十县胡同是一条比较宽的街道,得名也比较有趣。当时的聊城下辖十个县,辖区内的县级官员到聊城进行公务活动时,都被安排在这里。这里就成了十个县的驻聊办事处,十县胡同也就因此得名。

    还有一些胡同的得名就比较形象,比如老鼠胡同(今北顺城街南段),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很难一眼看到另一端,而且老人们说,过去的时候,这胡同越往里越窄,似乎只有老鼠才能通过一样。与之类似的还有步云阁街,具体因为什么得名谁也说不好,“很可能是因为过去文庙和城隍庙都在这里,是人们游玩的地方,有平步青云的感觉吧。”王书祥老人这样推测。还有一种说法是旧时该小巷内有座小楼,当时是附近房屋的佼佼者,还有个挺大气的名字:“步云阁”,这个小巷便有了这么个美名。

    在老城区道署街南有一个冤家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消失,成了现在的聊城市杂技团的院落。传说明清时期老百姓告状喊冤,很难见到官老爷。在衙门口喊冤,连衙役都要收小钱。即使是再大的冤情,官老爷也无法知晓。传说有一户人家冤情很大,家里又贫穷,没办法进衙门告状。有人出主意让这家人在官老爷就寝的院落后面哭叫喊冤。在夜间官老爷睡觉时听到哭声震天,急忙亲自前去问话,才了解到这户人家的冤情。第二天升堂判案,还了被冤者一个清白。

    从此,凡是有冤情者都在此处喊冤。这条胡同就被叫成了冤家胡同。

    时代在改变街巷也变迁

    “现在很多胡同都没有了。”王书祥老人说。过去聊城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保留下来,也不知有多少地方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消失。

    有些胡同被周围的居民扩建成了民宅。在步云阁街附近,有口三眼井,过去周围的居民都在此打水吃。但是后来因为民宅扩建,空地面积越来越小,现在连三眼井也被并到住家的屋内,曾经的道路就更看不见了。

    随着生活的改变,小巷和胡同的老房子也都在变化。古城区一些单位的建设,周边各种市场的建立,都让一些老胡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或复古或现代的新建筑。冤家胡同便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还有一些曾经繁华的街道现在已经荒废了,在老衙门附近,解放时建的粮库如今已另作他用。周围的民居也随着缺失管理而显得破败起来,失去了往日的气派。

    还有一些道路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合并了起来,如今的红星街是由过去的三条街合并而成。东段至流水河街段因为文庙的存在叫文庙街,老公园以西叫卫仓街,中段叫城隍庙街。也许若干年后,很难会有人还记得这些名字了。

    现在的古城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还会存在,停留在人们记忆的古城区原貌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模糊起来。但是铭刻在人们心中的那些故事,还会把老聊城的辉煌和精彩继续流传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城老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um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