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自己十分失落,觉得人生不值得的时候,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好书我还没看过,就觉得人生似乎还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书对我的意义——它是认识自己的最好的工具,是可以划分到“人生意义”范畴之内的存在。人们一直汲汲于外界寻求认同、寻求知己,实际上,真正的知己何必拘泥于形式,每一本令我灵魂产生共鸣的书籍都是我的知己,岂不快哉。
读者若缺乏批判思考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就有变成掉书袋和书呆子的风险。本书是面向初学者的初级阅读指南,它可以让我们知道读书的意义、阅读的四种层次及其实践方法。建议在读完本书后再阅读《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彭明辉教授著),此书可以看做是本书的进阶版,从实践层面教会读者如何进行批判思考和独立研究。两本书读完,相信你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想读、想研究的书籍来试下身手。
本书对我有下面这些启发:
第一,它让我认识到自己在阅读上的误区。一直以来,我都自诩自己读过很多书,但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想,我也许就是书里说的那种空读很多书但是却一无所得的书呆子。
第二,书中提到阅读的两大忌讳:“逗留”和“停顿”,就是我在阅读难以理解的书籍时经常犯的错误。我的性格是必须要把前面读懂,才有信心往下读,这样的阅读习惯往往会使阅读的困难度陡升,令我因难而退。
第三,我一直处在阅读的舒适区中,对于一些很难以理解的书籍虽心向往之,却缺少读懂的信心。比如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往往刚翻开一两页,我就会气馁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看懂这本书。在本书的240页,作者说:
上溯到1930年或稍晚一些,哲学书是为一般读者而写作的。哲学家希望同行会读他们的书,但也希望一般有知识的读者也能读。因为他们所提的问题,想要回答的问题都是与一般人切身相关的,因此他们认为一般人也该知道他们的思想。从柏拉图以降,所有哲学经典巨著,都是从这个观点来写作的。一般门外汉的读者也都能接受这样的书,只要你愿意,你就能读这些书。
这段话使我明白,看不懂不能再作为畏难的借口,任何一个想要提升自我的阅读者都应当迎难而上,运用自己的心智和正确的方法去阅读、理解经典,完成自我的破茧成蝶。
第四,本书让我明白何谓“受教的美德”。“受教的美德是一种长期以来受到误解的美德,它常和卑躬屈膝混为一谈。受教或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够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做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读者必须能够评断一本书,这是读者对作者的最高敬意。我以往读书都是读,而没有读后认真地评论、批评,所以我很少能有收获。
最后,就是这本书最实用的部分——即阅读书籍的具体方法。下面将结合本书的架构讨论阅读书籍的方法。
阅读的四种层次
第一篇名为“阅读的层次”,相当于本书的热身部分,也可看做是引言部分。首先说明读者的自我修养,然后指出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读者的自我修养可概括为二字——正心。在读一本好书之前,读者必须要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是心智成长、提升自我,有了这样的认知,读者才能够做到主动和专注。主动专注的心态贯穿阅读始终,是本书的一条暗线,不论读者使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都需要“正心”。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不忘四个问题,我称其为“阅读四问”:(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上述阅读四问和阅读的四个层次关系密切。第一问即检视阅读的目标,也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第二问和第三问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目标,第四问是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的目标。
第二篇为检视阅读,它所回答的问题即“四问”中的第一问,其目标就是掌握主题和架构。主要的方法就是从头到尾速读一本书,不要停顿逗留,发现本书的主题和基本架构,判断此书对你的价值,判断此书值不值得做分析阅读。
第三篇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阅读好书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分析阅读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书的内容,其规则繁多,最好归纳出每段的大意,列出大纲,作出思维导图。明白作者所叙述的重点问题及其论述,并能就作者的观点和论据作出评断。作者把分析阅读分为三阶段和十一个规则,见下图。
分析阅读的方法 第四篇为主题阅读,这是最高的阅读目标,也是本书的次级重点。主题阅读要以分析阅读为核心基础。分析阅读是针对一本书而言,主题阅读的对象是相同主题的许多书籍。关键就是运用检视阅读找出各个书籍中和主题相关的重点内容,并用分析阅读的方法来阅读这些内容(而非每本书都要从头到尾读一遍,只需阅读主题相关的内容),最终总结出主题相关的问题和每个作者的论述,对论述作出对比,得出自己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论据。主题阅读也是有法可循的,具体可见下图:
主题阅读的方法阅读与心智成长的关系
在书的最后,作者在此讨论了“阅读和心智成长”的关系,和本书一开始讨论“读者的自我修养”部分遥相呼应。
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书籍金字塔”的观点,作者认为仅有不到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书(甚至比这更少)是值得你学习的书。我想,这对于中国的书籍同样适用。其中有一段话对我来说甚有启发: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就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西方的智者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而中国也有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智者——老子、孔子、庄子等,这些“老师”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等着我们靠着自己的心智去靠近他们,也许最终我们可以和他们平等地对话,就像朋友、知己一样。
第二个概念是“有些书可以和读者一起成长”的观点,其实就是“常读常新”。只有真正的经典才可以常读常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当你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远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以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的时候感到的心智上的增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我自己在阅读《老子》、《庄子》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感受,隐隐也察觉出原因,但始终无法像作者一样把道理说得这么透彻。
以上是此书的脉络以及对我的启发。我常用的阅读方式是做思维导图,用这种图形的方式厘清作者的问题和论述以及全书的脉络,这也相当于分析阅读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了解主题架构和诠释内容。我所缺乏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以及主题阅读的能力。多言不如行动,拿起手边的书,做一名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在认真了解全书之后,公正地做出自己的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