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在生活中,偏见更是无处不在。我也曾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为自己当初的无知而感到愧疚。
那是多年前,我从家乡刚来西安打拼。那些年西安的治安远不及今天,父母亲叮嘱我:北方民风彪悍,出门在外尽量不要惹事,能忍则忍。
那时没有微信支付宝,当然也就没有现在所有支付都用手机这么方便快捷。当时坐公交是需要刷公交卡或者投币的。记得有一天我上公交车刚准备投币,面前站着一个膀大腰圆的大汉,凶神恶煞地用西安话冲我说:“把钱给额(我)!”我一个哆嗦,心里怕极了。我扭头瞄了司机一眼,司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正在趁车停下来的空挡喝保温杯里的水。
我心想,西安这么大的城市,怎么会明目张胆地打劫,太猖狂了!这司机怎么一句话都不敢说,难道也是一伙的?
再看那些乘客,也都面无表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于是,我战战兢兢把刚放到投币口的两元钱抽了回来,用双手乖乖的递给了大汉,侧身挤过去匆匆落座。
我在座位上正懊恼自己怎么没有反抗一下,发现下一站上车的乘客也都乖乖把钱给他,也就释然了。我想起了父母的叮嘱,能忍则忍。可能这恶人平常经常这样欺压别人,是地头蛇,大家可能都敢怒不敢言,已经习惯了。
但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满车人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只打劫我两块钱。
这时,就听那个大汉瓮声瓮气的对司机说:师傅,我的18已经收够了,说完就找个位置坐下了。
我恍然大悟:他是没带零钱,给投币箱投了张整20的,司机没办法找他零钱,他只能从别的乘客那里收回来。
再回头我再看那个大汉 ,他坐在那里数着那一沓沓零钱,好像也没刚才那么凶了。
偏见真的很可怕,它不但会影响人的认知,还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以前我遇到艺术生,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会觉得这个学生肯定是文化课成绩不好,所以才被迫走艺术这条路去通往大学。
不可否认,的确很多人把艺术当做高考的一条捷径,分数比文化生低很多,可以以此成为考去好大学的敲门砖。
直到我去年真正接触了几个艺术生,我才知道,他们背后的艰辛根本是常人不可想的。艺术生不是不努力学习的代表。他们集训时候,有同学在画室晕倒,大冬天的在户外画画冻到手上长疮,一画就是一整天一晚上的,艺考的时候背着画夹全国各地的跑。
音乐生因为去外地考试水土不服生病,导致唱歌时嗓子出现了意外落选。
我们以为的很容易,背后的付出都是不可见。
但还是有许多的同学甚至老师对他们有误解,看不起他们。有的班的同学说:老师说了,别和艺术班人走太近,成绩会不好。
对艺术生偏见的可怕之处在于,当整个大环境都认可了,艺术是捷径而不是爱好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默认地将你归类为坏学生一类,无论你将来考得多好,然而在一些人眼里,你不过就是个艺术生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轻而易举地抹杀你所有的努力。
但是,仔细想想,凭什么学艺术的就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
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去走这条路,努力为了将来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说:
“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
这句话完美地解释了所谓的偏见。它说的是一个人一旦形成确认的观点,就会下意识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观点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而扭曲新的证据。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定是邻居偷的,接下来通过观察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样子。
可过了几天,他去找东西时发现丢掉的那把斧子,原来被自己忘在了储藏室里。
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邻居的举动和言行,觉得他一点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这样写道:“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我们行走在这个世上,要心存善念。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61294/5f45d83368beea2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