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红楼梦始终是我一本“够不到”的书,曾几次勉力翻开来,也都读得停停顿顿。最近觉得自己似乎又可以读了,被这样的话触动: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鲁迅《雪》
如果“雪罗汉”可喻为各自心中的生活景象,那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是不是也在从各自的意志、情感和理解出发,对生活作出另一番“稚拙”的堆积和装扮?而正是以此为卷幅,曹雪芹曾经带着深沉而又复杂的笔触来描画作者所思索中的另一种层次的“雪罗汉”——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我的计划依然是停停顿顿的读,标注与感想结合,但求对红楼的意义理得出个全貌。
第一回(一)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1)原文: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标注:人人带着天赋出生,也带着“问题”行走。
(2)原文: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
标注:人的“潜在”与生活中的“显在”具有内在矛盾性。但“静”不是归宿,这个矛盾性必然要在生活中展开。
(3)原文: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标注:上层文化生命的危机,激起底层文化生活的粗暴和“审丑”。
(4)原文: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标注:现实主义,是作品的定位。
(5)原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标注:神瑛使者落胎贾宝玉、补天石头化为通灵、空空道人,三者最终都是走向“空”,但各自走向“空”的路径不一样。曹雪芹心里也有一个“空”,空无法描写、无法诉说,就写红楼梦这部大“有”,写得出“有”,才能写得出“空”。
(6)原文: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标注:世间总是先验性地显露一种浑沌面貌,所以曹雪芹才能够说“谁解其中味”。
(7)原文: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标注: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人神鬼怪信手拈来,用短篇状写人间,篇篇不落温情笔触,是以“色”表现对人间的迷恋。曹雪芹状写人间,创造出林黛玉等奇特的角色,不然无以由色入空,是曹式的人间迷恋。
(8)原文: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标注:真与假,有与无,在这里只有对立的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些形而上的顶级概念,只好存在于中国传统顶级文人的个人神秘体验里,缺少对诸如此类的概念内容的界定,助长了阶层脱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对真与假的“辩论”,在曹雪芹的著作里,将成为重要“题眼”之一,所谓“著述不离真假,却又在意旨上超拔于真假”。
(9)原文: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
标注:忘得好。不“忘”,如何“敷衍”出这一番金陵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