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一)

作者: 零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22-06-07 11:14 被阅读0次


红楼笔记

红楼笔记(一)
生命的两种境界

此为《红楼梦》第一回笔记。

本小说借助于明清时期流行的章回体话本小说结构形式:每一回回幕,是对当回内容或主旨的一个总结,起提纲的作用。开篇有明显的衔接提示,如第一回:“此开卷第一回也。”结尾也有明确的提示,以连接下一回内容,如“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字句。

这是话本小说显著的一个特点。话本起源于宋,流行于明清,是民间艺人在茶楼酒肆给人们讲书的底稿,而那些开端和结尾常用的语言,也是给听众的一个提醒:告诉你,现在开始说书了,大家应该静下来。结尾时的语言,表示这一场书讲完了,是不是大家该给点打赏银两了,说书人也要吃饭嘛。

而《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回忆记述的方式写成的,题材并不来源于话本。也许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话本小说不亚于我们现在火热的流行歌曲,所以曹雪芹借这样的形式,一是迎合当时人们的喜好,二是也更能通俗易懂。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小说结构艺术的话题。还是言归正传。

那么,这本小说的开篇,它究竟讲些什么呢。我在前面讲过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我是在读一种真实的人性。我从中读到不少人生哲理,也获得不少人情世故的知识与经验。

所以我读这一本书的方向,是去寻找里面人性的东西。当你翻开这本厚厚的大书时,仿佛就走进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这个人”也许是主人公贾宝玉;也许是曹雪芹本人;但更多的时候是读者自己。

小说的开端借用一块石头的经历来讲述里面所写的人和事。作者把这块石头赋予了生命,说它经历一遭人世,去那“昌明盛世”、“诗礼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遍,便领略了人世的繁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通达人间的世故,所以有了情根。

其实我们从书中很容易读到这块石头的象征意义。那分明就是甄士隐梦幻识得的通灵宝玉——灵河岸上给绛珠草施于甘露的神瑛侍者。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就是这石头的化身。

为什么用这个石头来喻一个人呢?石头是一个事物,没有情感,没有生命,冷冰冰地存在于大自然中。至多像一个刚初生时的人,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唯一能做的就是吃喝拉撒和哭。待这个人渐渐在世间长大,经历了人世的许多事,慢慢懂得怎样在纷繁的人世间生存下来,所以思想和情感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丰富。一块顽石被人世间的情感给温暖了,有了对人生的感悟。

二则,用石头这一天然之物正是要点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深厚的爱情。三生石畔,一棵小草,在甘露的滋润下生存了下来。这个石头与这棵草前世就有了一段缘分。

现实世界里,人们谈到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会用到“金玉奇缘”或叫“金玉良缘”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才是最真实,最让人羡慕,也最合理的婚姻和爱情。《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薜宝钗之间,就有这种金玉的缘分,所以贾府里所有的人都认为贾宝玉与薜宝钗是天生的一对。当然最终他们成了夫妻,至于婚姻的结果怎样,我想大家都能从小说中读出来。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坟墓。”贾宝玉虽然与薜宝钗成了夫妻,但他的心里一直深爱着林黛玉,所以当林黛玉焚诗断稿,香魂归天后,贾宝玉选择了出家——留给薜宝钗的是一个空室。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表达了一种爱情观:“金玉良缘”不抵“木石前盟”。所以这块石头和那一棵草,正象征着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作者写这块石头,颇费了些心思,这块石头与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体的,不仅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灵魂,所以这块石头跟随着贾宝玉的一生,走完整部小说。

当然,从前面两点来说这一块石头是一个人,未免有些牵强。我们很需要知道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通灵的能力?

我初读小说时也有这样的疑问。《西游记》里写孙悟空从一块石头中蹦出来,我同样觉得奇怪——那石头为什么会突然蹦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出来呢?《西游记》开头写得很好,石头生于东胜神州的傲来国,临着茫茫大海。佛家把世界分为四大部州,东胜神州就是其中之一。原来孕育孙猴子的那块石头不是凡物,是佛界的东西,所以孙悟空生于佛界,最终归于佛界。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一条主旨应该是一个人如何从顽石成长为佛的经历。

《红楼梦》里这石头来自哪里呢?同样来自一个神灵的地方。那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一块石头,女娲是谁,是地母。她炼的石头岂能是凡物?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里有几个地名需要说明。“大荒山”、“无稽崖”,本是无可考证的地方。“大荒”好比茫茫的宇宙,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宽广的;“无稽”没有什么痕迹,不知道在哪里。佛家讲一切皆空,空就是时间、空间里的一切没有痕迹。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块石头同样来源于佛的世界。但这块石头与《西游记》里孕育孙悟空的那石头又有些差别,《西游记》里的石头蹦出来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却仅具有人间的情感——它在青埂峰下获得的。“青埂”即为情根,情之源头——这部小说里许多的人名、地名、物名都有其另外的含义,我们在以后的章回里会读到。

还有要引起注意的是,这块石头来源的几个数字。“十二丈”、“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它是不是跟我们生命的某些数字很相近啊。对了,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正好是一年的四季;三万六千五百天,不是人生百年吗?你说这块石头不是一个人,怎么会经历人的生命历程之数?

所以在《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也可以叫人性的全部。石头被佛家的茫茫大士和道家的渺渺真人带去人间,又引导它开悟,最后引登彼岸。

从这里我不难看出这本小说讲人生的境界是什么。

一个人一生大概要经历三种人生境界。曾记得关于人生过程的一句话: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年少时,我们什么都不懂,世界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和新奇的,后来人长大了,就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之中,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努力拼搏,当取得一定成绩后,或许到了中年,便对生命有所反醒:我这个人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吗?我们在人世间忙忙碌碌地追求,为的是什么?于是再经历过人间悲欢离合与苦难之后,突然有所醒悟——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红楼梦》里用了一个极好的名词:“太虚幻境”,这个人世间就是幻相,是虚无的。想到这里,生命也许从此就淡泊了,坦然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上讲,人一生经历的这三种思想境界就是:儒家的正统思想;道家的自然而然;佛家的万事皆空。

儒家讲“三纲五常”,讲“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事,则能直接沟通;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融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说得直白一点,儒家讲秩序,讲规矩。讲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建功立业,所以是入世的思想,那样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压抑自己的人性,改变自己的初衷。

而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道家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之说,所以道家更追求人的天然属性,人性的本质。

佛家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在中国的佛家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由达摩创立的禅宗。其对人生的哲理主要是: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这个色就是人想得到的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世界,也就是相。禅宗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一切物质世界的东西都是空的。所以修佛,修的是一种心境,人对世界的一切态度——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从《红楼梦》的开篇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观念:抵制儒家的正统思想,崇尚佛道的自然与心境。也就是追求人性的自然属性,最后贾宝玉赤着脚出家,摆脱人世间的羁绊,就是佛家的看空、顿悟。

《红楼梦》这部小说很奇特,开端就告诉了所有读者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生观念。也许写作小说的方法也有一种人生的哲理:即事物的开始就是结束。

好了,以上可以算本小说第一回的第一部份——一块石头引发的人生哲理。

下面将从梦幻进入到现实。

首先我们来认识现实中的两个人。如果把这本小说的内容看成是一条绳子上挂着的众多物品,那么这两个人就是牵绳子两端的两只手。而作者又给这两个人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和结局,也许作者要告诉给我们的是: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不同选择,一切选择在于自己的心境。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姑苏城。小说中这样写道:

这阊门外有一个十里街(势利街),街内有个仁清巷(人情巷),巷内有一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称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白,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应怜),年方三岁。

从原本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甄士隐的家庭情况:

一是生活比较富足,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他家已经实现经济自由,可以算一个中产阶级。

二是妻子贤淑,“深明礼义”,夫妻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的“家和”。中国人对家庭的思想观念是“家和万事兴”——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儿孙满堂,母慈儿孝。

三是甄士隐读过书,对生活有一定品质的要求,加上甄士隐不求功名,禀性恬淡,这说明他的生命追求中有一种智慧,就是佛家说的慧根。

终上甄家的情况,这不正是我们现实中在都市里打拼忙碌的人们想要的生活状态吗。用时下流行的话,就是生活的“躺平”。当然,这也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生努力追求的生活状态。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甄士隐也有不圆满的地方。“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儿子是能给家里传承香火命根的人,家中无儿,便失去了香火,失去了继承人。而且直至老年只得一女。所以甄士隐虽然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但内心有一种荒凉和悲戚的孤独感。

然而生命中总有许多偶然的事件发生。正所谓“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甄士隐的祸来源于一个佣人和庙里一把火。这个佣人的名字也取得挺有意思:“霍启”,意为甄家的祸因此而起。

于是在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的时候,霍启带着英莲去看花灯,把英莲丢失了。可以想想,人生半百得唯一女儿,却又丢失了,该是多么地伤心欲绝啊!月圆之时,甄家却与女儿分离——人们的美好期望有时候往往是背离现实而存在的。

更甚者,屋漏偏遇连年雨,葫芦庙一场大火,把甄家的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可惜甄家那时候并没有买财产保险(那时候到底有没有,值得研究),甄家也只能认下这两桩无妄之灾。加上田地的折卖,老丈人的势利,于是甄士隐:

“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从中产阶级到贫病交加,一无所有,短短不过一年半载。生命给甄士隐似乎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你所拥有的一切,在茫茫的天地之间,一瞬就烟消云散了。于是甄士隐对生命有了一种感悟:人生不过只是一场梦而已。

其实这个梦在他享受平静的生活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他那时候正沉浸在生命的美好状态中。人啊!有时候会遇到生活的各种事物,有些东西会启发你对生命的思考。但当你享受生活的过程时,你永远不会想到,你的命运正在被改写。

那年夏天,甄士隐在家看闲书,倦了,抛下书,梦见一僧一道前来,给他讲了“通灵宝玉”的故事,并引他去“太虚幻境”走了一趟。可是他不明白这个幻境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又看那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人世间的许多事,都在真假、有无之中。现实中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未必是最宝贵的;你苦苦追寻的东西,或许是缥缈虚无的东西;失去的东西未必是一种遗憾,获得的东西未必是你内心的需求。佛家讲一切皆是随缘,不必强求。

可是甄士隐此时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正享受生活。当他从梦中醒来,看到现实中“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生命多么美好,早把梦忘却了一大半。

直到他失去了一切后,拄了拐挣扎着在街上行走时,遇见了那个跛足道人。他听见那首“好了歌”后,再回忆起自己的经历,犹如听到了梵音道乐,他的生命开悟了。

那么我们也来读读这首好了歌罢。说到这里,我记起一件事来,我曾与一个朋友聊及《红楼梦》里的人生哲学,讲到“好了歌”,他很认真地说,读这首歌,应该找一间静室,焚上香,微闭双眼,全身放松,反复地唱读就更有意味了。

我那时觉得朋友挺有意思,可能他有悟性,而我却没有慧根,根本理解不了朋友的那种境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想起当初第一次读《红楼梦》时,读到这首歌,我吓了一跳。你说人生什么都不需要了,还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后来我有一次听南怀慬先生讲《金刚经》说到一句话,他说,人在红尘中,不是叫你什么都放下才能成佛,而是心无所住,你经历过了,就过了,过后不恋。你现在拥有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有一天你失去的时候,都应该看到那些都不是你的,你所拥有的是你的心。

现实中的功名、钱财、娇妻、子孙,人们在人间所追求的无非是这些。然而当拥有的时候,人因为欲望和贪婪,总觉得还不满足,可当你生命垂危时,这一切还是你的吗?不是了,所以一切都是空幻的,虚无的。

甄士隐听了这个“好了歌”,他顿悟了——原来人间都是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于是跟了那道士,也不回家,丢了拐杖,一身轻松地飘然而去。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重要人物。谁呢?

葫芦庙寄居的一个穷儒——

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看看作者写贾雨村出场:一介穷书生,靠寄住庙里生活,在财富方面比起甄士隐来相差不知多少。但他并没有甄士隐那样的恬淡,也没有甄士隐那样的闲情与雅致,他得为了自己的功名和前途而奋斗。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奋斗在希望之路上的有志青年。所以在贾雨村的眼里、心里全是物质的东西。

他常与甄士隐来往,甄士隐欣赏他的才华,觉得他将来是一个定有大作为的人。而贾雨村呢也就常去甄士隐家里闲逛。正好有一天,他在甄家看到一个丫鬟在花园里掐花:

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

雨村怎么会看呆。因为他心中有一种欲望,自己又值年轻,所以这便生色念。《金瓶梅词话》里有一首《四贪词》,把色欲列为第二,可见色是一种贪念。

当然那丫鬟也多留意了一两眼雨村。贾雨村是多么聪明的人,这一回眸,便视这丫鬟为风尘之中的知己。然而造化弄人,自己却是一个穷酸书生,虽有抱负,却不能实现。只能望月长叹: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中待时飞。

这里正写出他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希望获得功名,抱得美人归。世间男人的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他样样都是要的。

好在他生命中遇到甄士隐这样的一个贵人。不仅欣赏他的才华,还给予他生活上的支助。在得知贾雨村没有盘缠进京赴考时,甄士隐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几件冬衣。

然而贾雨村收了银子,未与甄士隐作别,天未亮便赶赴京城。我们从贾雨村进京时给甄士隐留下的话里可以看出贾雨村的为人和心态:

“贾爷今日五更鼓已进京去了,他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他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是多么地急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会在乎使用任何手段,也不会敬畏任何东西。

当然最后,贾雨村获得了想得到的一切。

从全回来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人生境界:一个追求生命的物欲与名利,一个追求生命的本质和超越。作者用客观态度写这两种人生哲理,并没有指出谁对谁错,也并未站在道德的高度进行评价。

或许作者告诉给我们读者的是:

人生在天地间,无论出世也好,无论入世也好,都是生命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没有入世的态度,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没有出世的境界,人性就会被挤压,扭曲,从而变得贪婪和凶恶。

作者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至于人应该选择怎样的路,由自己的心去决定。

2021年6月9日夜于金犀庭苑

相关文章

  • 红楼笔记(一)

    红楼笔记(一)生命的两种境界 一 此为《红楼梦》第一回笔记。 本小说借助于明清时期流行的章回体话本小说结构形式:每...

  • 红楼笔记(八)

    红楼笔记(八) 冷与暖是生命里的另一种不舍 一 此为《红楼梦》第八回笔记。 整理这一回笔记的时候,突然想到现代京戏...

  • 红楼笔记(九)

    红楼笔记(九) 青春是永不褪色的风景 一 此为《红楼梦》第九回笔记。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孩子拉帮结派、争宠结伙...

  • 红楼笔记(四)

    红楼笔记(四) 官字下面两个口 一 此为《红楼梦》第四回笔记。 虽不算内容宏大,但意义深刻,也见人见性。 开篇承接...

  • 红楼笔记(二)

    红楼笔记(二) 说着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 一 此为《红楼梦》第二回笔记。 接上一回说到贾雨村“春风得意马蹄急”,去...

  • 红楼笔记(三)

    红楼笔记(三) 人生如若初相见 一 此为《红楼梦》第三回笔记。 列位或许会问:“如何用一句词作此题目?”——有一次...

  • 红楼笔记(六)

    红楼笔记(六) 让时间在生命的成长里自由地流走 一 此为《红楼梦》第六回笔记。 列位可能刚从第五回的梦幻世界里出来...

  • 红楼笔记(五)

    红楼笔记(五) 梦是自由的世界 一 此《红楼梦》第五回笔记。 与第一回紧密联系,榫接卯连筑成了本小说的神话架构。作...

  • 红楼笔记(七)

    红楼笔记(七) 做一个骑鲸的少年 一 此《红楼梦》第七回笔记。本回不得不提一提作者的写作方式,无奈本人才疏,抓耳挠...

  • 从另一个角度——《<红楼梦>丝绸密码》笔记

    从另一个角度——《<红楼梦>丝绸密码》笔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x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