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次,百无聊赖地在楼下小区散步,看到有两个小女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头靠着头趴在花圃前, 专心致志地盯着几朵黄色的小花,其中一个小一点的奶声奶气地惊叹:“好美啊!”
我不自觉地就笑了,觉得心底刹时间柔软起来,似乎有阳光暖暖地打照而下,几步远有两个闲坐的老人家也望着两个小女孩,不约而同地微笑,整个世界开朗又明亮。
不过,很快有一个妈妈,急匆匆地赶来,一把提起其中一个小女孩,大声地斥责:“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有什么好看的,快跟我回家。”两个小姑娘悻悻地爬起来,嘟起嘴跟着大人走了。
那一刻,实在觉得遗憾而失落。
那是路边最常见的小黄花,杂乱地散落在花圃草丛中,未经任何修剪,平时走过,相信大部分人基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天生天养的野花,可一旦细看,不难发觉它们洋溢蓬勃的生命力,旺盛地在天地间自开自美丽。
想来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一定是发现了它的美。心无旁骛,就那样趴着,一心一意,安安静静地欣赏 ,然后由衷地说:“好美啊!”
美,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自然的花撼动了纯洁质朴的心灵,纯洁质朴的心灵触动了麻木的灵魂。
可惜,那个小女孩的妈妈破坏了这种美,更是破坏了孩子天性中的审美感知力,更糟糕的是,我们成人在生活中类似的破坏并不少见。
二
审美感知力,即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德国学者Friedrich Froebel曾说过一句话:
“培养一个完整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学会欣赏美,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感受生活的缤纷,发现日常的新奇和美好:一抹温暖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件全新的小玩意,一处别具意趣的角落,都能成为丰富心灵的风景。
学会创造美,意味着拥有充沛的情感和想象力,有能力去反抗生活的枯涩和沉闷,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想要的生活。
美,是生活的一种提醒,提醒人们要幸福。
一个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孩子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幸福。所以,审美感知力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绘画班、舞蹈班、歌唱班、朗诵班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培训训练孩子的艺术才能,培养孩子的气质,提升孩子的审美。这些才艺班不正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吗?
答案是,未必。
三
以前在绘画堂遇到过一个妈妈,满心欢喜地和大家分享她七岁儿子的绘画作品,“是有进步了,颜色线条和画册的一模一样,不像以前只会乱画了”,言语间满满的自豪。
我看了那个孩子以前和现在的画作 ,两年前的画色彩绚烂大胆,线条灵动,挥舞七彩翅膀飞翔的小人儿,看似涂鸦,但满满都是让人惊叹的想象力。
而被妈妈和一众家长夸奖的图画,是一幅中规中矩的动物图,临摹绘本的,线条和颜色都很成熟,的确模仿得很好,但更像一张复制的图纸,再看不到满纸飞扬的灵性了。
小男孩静静呆在妈妈身边,脸无表情,看不出任何对自己作品的态度,犹如应付一件差事,画完了,和自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多少家长,像这位妈妈一样,一切从技巧、知识出发,以成人作品的角度来看孩子模仿得像不像样 ,以此来衡量判断孩子的艺术能力?
这样的训练,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力,还会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审美灵性。
四
阿·托尔斯泰说:“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 ——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
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有着最纯粹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充满诱惑、充满新奇的大千世界,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比成人更敏锐、更强烈。
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参观画展,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我们成人看不懂的印象派、抽象派名画,有些孩子会眼睛一眨不眨专注地看。
有一次,我家的小男生在展馆看到那幅著名的《呐喊》,立马抱着他爸爸委委屈屈地说“我害怕”,我们当时都惊讶不已,四岁多的孩子居然一下子就感受到画里面传达出的强烈的负面的感情。
的确,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就像文中开头的那两个小女孩,她们不懂分析什么是生命力,但纯粹纤敏的心触碰到了大自然的感情。
这种审美知觉不是对知识的判断,不是理性的归类,而是对生命中的事物,全身心投入的体验,眼耳鼻舌声意,唤起人性本质最真诚的情感。
而我们成人在这当中能做的是,引导他们恰如其分地认知这些情感到底是什么——是喜欢的?讨厌的?温暖的?冷漠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高贵的?粗鄙的?
一个人的价值认知、人生观、世界观正是 在这样的情感累积中发展起来,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长大。
五
孩子的这种审美感知能力,绝对不是在让孩子一字一句概念背诵中可以培养起来,也不是在孩子分毫不差的模仿中可以习得。
几年前,新闻报道过一名家境优渥、因私吞公款被捕的高材生,被抓时还发现他常年虐待父母 ,他的母亲声泪俱下,说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背诵道德品德的书,孩子也是对一些道德经典倒背如流,怎么会变成这样了?
我们传统的教育总是习惯让孩子去背道德概念,但却很少尊重孩子内心的情感,引导孩子体验哪些才是良善珍贵、才是值得欢喜追随一生的美好情感。
我们习惯告知孩子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却很少引导孩子真切感受作出优秀高尚的行为后内心所得到的愉悦和快乐。
审美感知能力左右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知道了和懂得了是两个概念,所以成人的世界里才会有那么多的说一套做一套。
那名高材生的悲剧可算是一个审美感知能力缺失的典型案例。
五
所以——
如果下次看见孩子一心一意地专注自己的世界,不妨先在旁安静地陪伴,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着急地打破孩子的审美节奏。然后再耐心地帮助孩子更好地体察内心的感受,引导和拓展他们的认知;
多带孩子去感受四季流传的色彩和温度,孩子今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或许就植根于海阔天空的惊喜和笑容里;
与其因为孩子背不来弟子规而生气,不如带着他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在身体力行中感受“性本善 ”的美好和温柔……
唯有这样细腻耐心又妥贴地对待孩子的感受,才能养护一颗温润剔透的美丽心灵,让他们的未来,无论生活繁华还是沉寂,都能活得美好盎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