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这本书之前,觉得中国历史五千年跌宕起伏,渊源流长。可是再第一章就说从这五千年的社会没什么变化,无非是江山易主,本性难移。读这本书也许最大的收获是看问题的角度,该怎么看,莫名的加一句诗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凑个字数吧🤦♀️)我读到的是从人性看,可是梁老说的是社会是大角度。我感叹的是历史的长度,梁老说的是深度。其实读的似懂非懂的,东方西方在我脑袋里较量了20多天,也没论出个胜负,如果有机会再重读一次吧。
东方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肯定是啦,连欣赏美女的眼光都不一样的嘛,东方温婉,西方火辣,还有教育,让多少人随手拿来引用的“你看人家美国的教育理念如何如何的先进,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要把孩子累垮”。自从洋人进了国门,中国千古年来礼仪之邦,奉上坐,赐好茶,到现在洋人的节日过的比我们的传统节日还热闹。有时候会在想,我是不是老了,该认可这大杂烩的文化,可是我们以前纯粹的东西都快记不起来了,这种信息极速共享的时代,什么事我们可以模糊融合的,什么是可以保留的?越说越远了,有时候确实在想这些,该对这些外来文化该怎么接受。
在中国,家被称为港湾,是我们累了,受伤了可以停留的地方,最近在听李健的《异乡人》“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给予慰藉的永远是家,家族一直是国人几千年的生活重心,中了秀才光宗耀祖,犯了错了要株连九族,每个人都是和家族紧紧的连成了整体。又觉得很矛盾,也许是心理案例听到极端的了,很多心理病人追根溯源病因又都来自家庭,所以建立一个家不难,但是经营守住一个家还是没那么简单。
看了书,是说叫什么“西洋大交通”,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现状,想回书上找去找不到了,只是看到这一章的时候感觉还是蛮深的,记得农村的墙上都写着“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要和外界建立联系,看到这一章的时候奋力在想以前的历史课上都学到了什么,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还有书上也提到了但是最先先在看𦍋月转的时候知道的“车同轍”等等,还有现在的一带一路,只有这种实实在在的链接,才真的能打开新局面。现在的互联网也是一条“光速公路”吧,及时,快捷,把各种差异化越拉越小,是不是以后人种问题都会模糊化了,因为婚姻也越国际化了,我这也太信马由缰了,但这确实是个时间的问题。但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要提的,或者说万里路的收获大于万卷书,读万卷书总是纸上谈兵而已。
再说说我们的周孔文化吧,几千年一直在影响着,尤其现在大家又在反过来重新学习,各种补课班都有类似的课程,褒贬不一,有的说祖宗的都是国粹,精华,有的又说都经历了焚书,文革,还在继续学这些腐朽的文化。有时候想想也对,儿童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需要的是朝气、无畏、勇往直前的劲,这么早的就被贴上标签一样框住了,动一动“吃亏是福”,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低调,还怎么去冲呢,毛主席说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年轻人还是多要去弄潮啊。“少不看三国来不看水浒”,到了年纪就该看什么年纪的书吧。一本书看下来,懵懵懂懂,周孔与宗教大PK,我是没看出来胜负,究竟那个更有具有价值,很难说,在这个地球上就这样平分秋色挺好的。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心理寄托。没有参加过这个组织,不知道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前程,上次埃及游,问了导游,那你在工作的时候该唱经的时候怎么办,他说我们会补上的,太虔诚了。或者在加油站等地都有可以唱经的区域。好像没有信仰的是汉族居多,国内的少数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图腾,是不是这种的也算是宗教呢?只是求一份心安而已吧,信它,会给你一个精神的力量。
写到这里不知道所表述的内容和书有多大的关系呢,但是会对自己以前的一些看法做一次串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还是能明确一下自己的心,自己的脚尖指向何方,还是那句话“开卷有益”,看了这本书还是让我们正视了这五千年中国确实变化不大,觉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用在这里才贴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