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关文艺用艺术学的眼光看名著
用艺术学的眼光看名著.42——《源氏物语》:看看人家帅裂苍穹的光

用艺术学的眼光看名著.42——《源氏物语》:看看人家帅裂苍穹的光

作者: limocheng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18:37 被阅读137次

    整理自:喜马拉雅fm,江逐浪老师的专题——《用艺术学的眼光看名著》


    42·《源氏物语》:看看人家帅裂苍穹的光源公子是怎么死的!

    我们昨天说到了爱情,今天很想说一说《源氏物语》,我觉得应该是人类第一部关于爱情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大概是在我国唐朝中期,日本叫做平安时期。平安时期的天皇有一个非常钟爱的皇子,但这个皇子的母亲死得比较早,而且他的家族没有特别强的外戚势力,天皇担心自己儿子长大以后,如果把位子传给这个孩子,他没有强大的外戚力量作为他的支撑,无法长久,于是忍痛把他贬为臣级,把他驱逐出皇族,作为大臣。

    可能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太理解,在中国,除了皇帝不都是大臣吗?在日本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皇族一般来说是不涉朝政的,你可以作为闲散宗室吃喝玩乐,但是你与朝政无关。把你贬为臣级的意思就是说,你失去了皇族身份的庇佑,不再是亲王,但是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做大臣,你可以实权在握。所以天皇觉得,虽然我不能把位置传给你,与其让你去做一个看似尊荣,其实无权无势的闲散宗室,不如干脆我把你降为臣级,让你做一个实权派人物,给你结一门好亲事。

    于是天皇就让自己这个非常喜欢的小儿子,成为臣级,赐予他一个姓氏“源”,所谓的《源氏物语》就是这么来的,就是在说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就很漂亮,是个美男子,于是那个时候人们称他为“光源氏”,就是说他美得像太阳一样。要知道,在古希腊神话里面,最美的神其实就是阿波罗,在《巴黎圣母院》里,爱丝梅拉达喜欢上的美男子,叫弗比斯,也是太阳神的意思。都是说他们美得像太阳一样。

    这个孩子慢慢长大,经历了很多很多段爱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比贾宝玉还贾宝玉”,非常的多情。在所有人当中,他最爱的就是他的妻子,紫姬,是他第二任正式的妻子。第一任妻子叫葵姬,葵姬的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势力的家族,源氏借助着自己岳父的势力,一点一点的往上走,走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源氏与他不同的夫人们,分别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女儿成为了下一任的皇后,于是他就以国丈的身份开始秉政,被称为太政大臣,关白。在他作为外戚时候,他是个堂堂正正把持了朝政。

    这里我就觉得奇怪了,人家中国的汉朝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因为外戚专政,我们看一看汉朝的西汉亡在谁手里,就亡在在王政君的手里,王政君你这个太后把自己的侄子王莽给引了过来,最后王莽篡汉,整个西汉不就是在一系列外戚专权中,完蛋的吗?到了东汉就更惨了,外戚和宦官争权,最后你看看把汉献帝给逼的哟。所以都说汉朝之惨,就惨在外戚专权。但是再看看日本,那叫堂堂正正的外戚专权,因为日本整个平安朝的政治特点,其实就是外戚专权。在那个时代,天皇基本上没有实际的政治能力,他们的主要权柄都在那些外戚的手上,当时的这些外戚就被称为太政大臣,关白。

    所以为什么后来,日本很容易就实现了君主立宪制,那是因为一开始,日本天皇就没什么权力,早在平安朝时期,也就是中国的中唐后期,他们就实行着皇帝和外戚,也就是天皇和太政大臣二元统治,所以他们后来一直实行着二元统治。比如说太政大臣后面是谁,后面就说武士政权,也就是镰仓幕府、丰臣秀吉、德川幕府,他们都是幕府的将军和天皇形成的二元统治,就像当前当初太政大臣和天皇实行的二元统治一样。因为如此,他们很容易就能够成为君主立宪国,因为他们形成虚君的统治是有传统的。

    早在我的中国唐朝,人家的皇帝就不是真正实权在握的皇帝,其实就是一个虚君,相反在明治维新时期,并不是把天皇架空了,他们反而倒是给天皇一定的实权,但是他们的政治形成的二元制真是比中国容易得太多了,从《源氏物语》就可以看出这么一点端倪来当然了。

    当然《源氏物语》在历史上的贡献,并不是告诉我们日本的政治历史,可是说《源氏物语》就是日本版的《红楼梦》,对于日本的传统美学来说,是集大成者。现在我们一说到日本美学,就会想到几个词,比如物哀、艳情、寂灭、幽玄,这些日本美学范畴,基本上都会有《源氏物语》的影子,也就是说,你能够在《源氏物语》中找到所有的这些特征。那也同样,我们一说到中国的美学追求,比如说色空观、虚无论、意境,基本上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影子。所以这两部书对于我们中日文化而言,它们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了,《源氏物语》比我们早很多,《源氏物语》是人类第一部长篇小说,要知道在它之后,将近七百年才有了《堂吉诃德》,这是对人类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源氏物语》当中,看到日本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和维护,在那个古典时代,美才是作为艺术最终的追求。我说这话可能有人会觉得非常的奇怪,“那废话嘛,艺术当然是追求美的”,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都习惯于说艺术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我们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如果我们故意叫个真儿,要在这真善美之间分一个高下,我们会怎么选择?很多人首先抛弃了美,有的人留下了真,有的人留下了善。

    当我们仔细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以追求美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就如同许多艺术评论家,并不以美为最高的评价标准,最起码在我们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里,是以善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就比如昨天说到的《琵琶记》,作者高铭辰就直接说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就是说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你写的再美也没用。

    其实,我们中国从中唐以后的评价体系里,就能看得到的这样的价值取向。比如说在中唐以后,李白的诗歌地位是不如杜甫的,李白是诗仙,可是杜甫是诗圣。在我们的中学教科书里,白居易的地位是高于李商隐的,因为杜甫比李白善,白居易比李商隐真,但是李白和李商隐比那两个都更美。可是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并不是以美为最高标准,但是《源氏物语》真正的体现了以美为他们的最高评价标准。

    这个里面对美的追求,不光有美的文字、美的场景、美的人物、美的情韵,最难得的是有对美的维护。《源氏物语》的作者是一个女人,叫紫式部,紫式部并不是她的真名,是她的名字加上她的父兄的官职。那个时候的宫廷女官,并不是以自己的姓氏和名字流传于世,而是自己的闺名加上他们父母或者兄长的最高官阶。比如说,我姓林青,名叫霞,但是我的父亲最高是丞相,于是我在宫里的名字就不叫做林青霞,而叫做丞相霞。“式部”来自其父兄的官职“式部丞”,紫式部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紫式部是当时宫中中阶位的女官,可以说源氏公子就是她心中理想男子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她不忍心写主人公的死,于是在主人公的死上,他只留下了一个回目,叫做云隐。这个回目底下没有任何文字,但在这个回目之前,主人公光源氏仍然作为一个美男子活着,而这个回目之后,男主人公已经死了。也就是关说,关于他的死,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不忍写,也就保留了她自己和千秋以下我们这些读者对光源氏最完美的想象。作者没有用男主人公的死破坏我们对第一美男的想象,这一点就跟《红楼梦》有所不同。

    《红楼梦》里面也有一个关于美的精灵,那就是林黛玉,可是看一看第97回和第98回,林黛玉病重焚稿和林黛玉之死,那是怎么写的?那里面写的林黛玉之死是最不美的,一会儿写她已经是“出气大入气小”,一会儿写她“手足冰凉,连目光都散了”,一会又说她“气得两眼直瞪”,一会儿又是“直喘气”,到最后写她的死是“两眼一翻”。

    天哪,那是黛玉吗?我们来看一看前八十回里所有美人的死,没有一个是这么写的。先看看秦可卿,秦可卿的死没有人亲眼看见,只是听见有人扣云板,知道秦可卿死了,再比如说金钏的死,大家知道她跳井了,但是跳井的时候没有人看见,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再比如,作者非常钟爱的晴雯之死,晴雯之死更是没有人亲眼看见,只是一个小丫头说她一夜都在喊妈妈,另外一个说她去做了花神,做花神是多么美的死法。

    再比如说,直笔写的一个美人的死,刘三姐,写刘三姐拿出剑来,直接往脖子上一横,然后马上接了两句诗,“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然后就没了,没有具体说,刘三姐如何慢慢地倒在血泊里,瞪着眼睛。再比如另外一个美人尤二姐,写尤二姐的死,一方面写她吞金子,“几次狠命直脖,方咽了下去”,你似乎能想象到她吞金子的艰难,很不美,但另一方面,她吞玩金子以后立刻梳妆打扮,齐齐整整,衣裳首饰收拾穿戴好,第二天发现的时候,已经穿戴整齐死在炕上了。这种死,是介乎于美或不美之间,她有一个不美的动作就是狠命直脖,但是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的形象。

    对比这几个曹雪芹写的美人的死,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个美的精灵,林黛玉的死,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写作手法很奇怪,最起码跟前八十回都对不上了,因为这种手法写得太真实、太不美,这明显不是曹雪芹对他钟爱的美女之死的处理手法。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评论家,特别偏爱九十七回、九十八回,说这是后四十回写的最好的,要我说这是写的最不好的,评论家们之所以说他写得好,是因为这种写法,表现的很真,作者犹如守在临终病患者的床前,一步一步地冷静地记录,可是,要把林妹妹飘渺的美写成这样,那也就把林妹妹的诗性破坏的差不多了,这一段是对全书美的传统的一种颠覆,他没有继承。

    所以继承传统这件事情,其实很飘渺的,它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就如同当代中国很多电影、动画去国际上拿奖,似乎都不要忘记告诉别人,这是中国故事,所以故事的画面上,充满了红灯笼、旗袍、龙之类的中国元素。还有很多,人说,好啊好啊,你看满满的中国元素。但是真正的好的作品并不是凭这些中国元素取胜。

    比如,我一直很感动,王全安有一部电影叫做《图雅的婚事》,是那一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的获奖作品,可是那一年柏林电影节的官方评价,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说,这部片子没有了中国特色。什么叫没有了中国特色?那就是指,这个故事放在别的地方,一样感人、发人深思,这说明这部作品就是全人类的,并不是通过卖中国特色去取胜。所以说,如果一个中国获奖的动画、电影、绘画,不是以中国元素、中国特色获奖,我觉得那才叫做真正的成功。

    所以现在整天在说,我们要发扬中国元素,要去宣扬中国文化,但是完完全全以中国元素、中国特色来取胜,我恰恰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好莱坞的电影向全世界推销的时候,不会主动的说,你看,我满满的美国元素,不是的,他会说我这些元素放在哪里,都是成功的。

    我们是不是把中国元素跟中国美学精神划了等号?没有中国元素并不代表没有中国美学精神,比如说,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叫做新感觉派,可是那些作品打开来看,满满的都是《源氏物语》式 的美感,比如《古都》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绝伦的日本简笔画,大量的运用概略句,造成一种省略的空白,形成一种文本之间的张力,使整个小说充满了空灵的叙事美,正是叙事美使整个故事形成一种间离效果,从而把整个故事的美学,推向了一种立体化极致。那种省略与空灵,就是从《源氏物语》传下来的。

    所以真正的对美学精神的继承,并不是靠简单的诗词歌赋的元素,或者一些画面内容的堆砌,其实靠的是你对真正的美学精神的把握、理解、活学活用。所以,有的时候多看看《源氏物语》,真的能够更了解,什么是日本的美学精神,排除掉纸鹤、樱花和服,你仍然能够在很多当代的日本作品当中,看到满满的日本美学精神,仔细想一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艺术学的眼光看名著.42——《源氏物语》:看看人家帅裂苍穹的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db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