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不知道学什么?没有时间?或者干脆连看都看不进去?
如果你有上述问题的困扰,欢迎你看完本篇文章,这篇文章或多或少地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本篇文章大概需要6分钟时间阅读,如果你没有上述困扰,那么你可以退出这篇文章,节省下时间。
本篇文章将从收集、整理、构造、复习,四个步骤为你呈现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体系,文中涉及到的工具不做详细介绍。
一、收集
收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缺存在感的步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写的笔记,去超市前要采购的东西,外出旅游需要去的景点,领导布置的任务…
1、判断是否需要收集
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进行收集,而收集到的信息分为清单性质和知识性质的,像是要去超市采购的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信息执行完后就没有任何价值就属于清单性质信息。
而像是上课写的笔记、周边好吃的饭馆,这些信息在未来会对你产生帮助,而这些就是知识性质的信息。
关于清单类的信息,你可以使用To Do(微软出品的免费代办事项软件)来进行记录,这篇文章将围绕知识类信息为你打造一套体系。
2、收集的思路
信息的收集可能不止于清单和知识区分这样简单。
像是从事创意类工作的小伙伴,脑海中总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他们要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提取出有用的,这些想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价值。
当然不只是创意工作者,每一个人在刷朋友圈、微博的时候都会获取到一些信息。
判断信息是否有用,可以根据你当下面临的问题、你想要做的事情目标,去主动地收集与阅读,快速实现收集的价值。
当然如果你真的上心,你的下意识会引导你关注这些信息。(孕妇效应)
这些信息可以是一本书的起源,可以是一场刷屏级别的活动创意,也可以是让你房间更舒适的办法,总之它们是对你有用的,所以不妨先记录下来。
突破场景及内容,时刻保持收集的习惯。
3、确保信息质量
信息的获取和学校很像,只不过载体从老师输出信息,变成了每个人都在输出。所以要确保他们输出的信息的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不可能去找体育老师学英语吧,又或者让看门老大爷去教你数学。
关注一些优秀的平台和作者,并及时取关一些没有价值的作者,保证你信息源的精准与高效。
当然如果你说懒得找,耗费太多精力,我为你提供三个思路。
1、在微博中找你领域中知名的人士,顺着他们的关注列表进行挑选。
2、在微信端中找到看一看这个功能,找自身认同的领域大神他们点的在看,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3、或者在知乎等问答平台网站去搜一些问题,找到你认同的答案,关注那个人。
把你身边的人当成一个个渠道,好的渠道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内容。
你还需要注意的地方
1、做好信息都汇总在一个软件中。
2、这条信息可供你编辑、整理。
关于收集推荐的工具: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上述笔记软件在阅览器、微信、微博端均有保存功能。
印象笔记的阅览器插件“剪藏”
二、整理
好了,这时候你已经拥有了优质的信息源,下一步就是加工它。
如果你知道GTD,你应该清楚,信息就和任务一样,虽然它已经进入你的“收集篮”中,但还需要对信息有个基本的判断。
什么样的信息是刚需、什么样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什么样的是无效的信息。应该有个清楚的分类。
1、信息导流
我们经常会看到像是北京必去的十个饭馆、豆瓣评分前10的电影,等TOP类信息,如果不是当下要用,你无需立刻知道,所以TOP类信息可以直接归类到你的收集箱中,等到用的时候再去看。
又或者是“关于人生,北大教授总结的十条规律”这类的非重点领域的信息,你可以把它滞后,等你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看,这类信息无法给你带来直接的利益。
也要记得区分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对于含金量低的信息,我们不需要保存,做到把真正优质的内容留给自己。
2、内容提取
经过了文章的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意义上地阅读文章了,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架构的。
如果你只是看过一遍可能在短短5分钟之后,这篇文章就在你脑中烟消云散了,就像鱼一样几分钟之后就会陷入,我是谁?我在哪?我今天干什么呢?这种记忆被称之为工作记忆。
虽然无法和作者面对面沟通,但是这不妨碍你评论他的内容,你可以在看的过程中用“代码块 ”写下自己的见解,配合上“高亮文本”把重要的信息提示出来。这样在你在此观看的时候能为你省下不少时间。
印象笔记中的代码块功能
关于怎么去读,如果你没有思路,你可以参考下列清单。
这段在说什么?
观点还是事实?
忽略的潜在问题?
能联想到的概念?
学习借鉴到哪?
当你读完之后,你可以记下文章的小标题,在不看文章的前提下填入内容,在填入内容的同时,相当于用你自己的见解再次回顾了一遍,如果碰上卡壳的情况,也梳理出你在看这篇文章时有没看懂,当然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听录播的网课。
康奈尔笔记
你也可以使用康奈尔笔记法,通过线索、笔记、和总结来帮你加深印象。
3、阅读时间
时间总是不够用,不同于学生时代,我们的时间并不稳定,历经了每周疯狂的加班,谁又不想周末一觉睡到10点呢?
但为了维持信息的持续摄取,我们不妨放下时间这个概念,用行动去代替时间。
听上去有点晦涩难懂?拿我举个例子,在早上洗漱的时候,我用得到听一本书,上班坐地铁时候我会去做题,中午吃饭后时候我会看看网课…
现在明白了吧,我们可以不按照时间节点去触发应该做什么,而是用行动去触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有了时间,你还需要提高速度,你还可以使用3、2、1训练法进行练习,通过3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根据文章内容画出思维导图,再花2分钟再去阅读所需完善内容,最后花1分钟再次重复进行收尾。
当然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你只有很少很少的时间去阅读,那么不妨试试跳读法,摆脱掉一字一读,通过减少眼睛在阅读文章中的跳动,来提高阅读速度,快速找出重点。
其实真正有用的方法,还是源自于大量的累积,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的一样“只要坚持某个领域10000小时,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当你读完文章后,你就可以给文章贴上标签归类了。这样当你后期在看到这篇文章时,标签可以快速唤醒你的记忆。
如果你没有更好的办法,提供个贴标签的思路,你可以从阅读状态、文章质量打分来贴。
工具推荐: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三、构造
现在你拥有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收集系统,你明白了信息从哪里获取,怎么进行信息的分流与处理加工。
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变成自己的。
就像玩游戏一样,你已经拥有了升级的途径,那么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围绕着你的专业进行加点。
如果你玩过《魔兽世界》你会知道天赋分为PVP和PVE 。同样你的另一个系统就是案例库+体系,怎么去理解呢?
体系就是知、案例库就是行,通过这两个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1、体系的构造
构造体系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搭建骨架,你可以使用MECE法则来搭建,它是由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提出的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其实更简单的方法,你可以翻开你所处专业的教科书或者找一门入门级别的网课,看看他们的体系是怎么搭建起来的,然后编写你自己的书,把你在收集、整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填入你搭好的框架里。
如果你连这个都懒得看,那你可以从“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主要内容、相关资源”这四个方向入手。
要记得搭建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随时翻阅查看,而不是把你整理出来的内容再复制到里面,所以体系库的核心结构一定要简洁。
筛选出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将其保存到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中。
建立体系库时,别忘了留下原始信息的链接,达到随时溯源。
2、案例库
相对于体系库案例库的就要友好的多。
把你所从事的行业中优秀的案例放到库中,并根据类型分类,要记得案例库中的内容要以高频真实为准。
如果你是销售岗位的人员,不妨把你的客户名单放进去,给他们打分、评级、分类、并备注他们的生日。
案例库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在执行任务无头绪的时候提供思路和参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你看得更远。
工具推荐:
关于体系库的搭建,推荐你notion、幕布、OneNote。
幕布的展现形式
根据你的需求来选择软件,notion的优点就是通过它的大纲模式可以更好的更有逻辑地展现内容,但缺点就是并不是中文版和不上网就用不了(有时候还需要科学上网),幕布则更适合做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
我使用的是微软官方软件OneNote相比于notion来说,它大纲展示并没有这么好,但足够使用,还拥有超高的编辑程度,并且可以带外链,因为我使用的收集工具是印象笔记,在PC端可以实现在OneNote直接跳转到印象笔记里,而且它免费啊。
四、复习
哈佛大学的埃德加戴尔教授在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其中最好的境界就是“教授给他人”,这点与费曼技巧不谋而合。
在复习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使用费曼技巧。
1、找到一个概念,用白纸或者脑图围绕概念的中心扩展。(这个概念你要了解)
2、把概念不用专业词汇地讲给非专业的人听,如果没有你可以尝试跟我一样写篇文章或者假想有个孩子,讲给他听。
3、发现讲不通的地方,返回原始材料学习。
当然随着知识的不断获取,也要试着把学过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就像、上课一样,穿插式地学习,但不同于、上课的是,时间不是固定的,当你看不进去的时候,你大可能休息一会,不要一口气学一个知识点太长时间,适当地更换内容。
工具推荐:anki
Anki是一款可以移动端和PC端兼容的自定义题库软件,你可以通过Excel批量导入你所学的内容。
还记着之前说到的康奈尔笔记吗?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把自己总结的内容放进去。
最后要记得“你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所以尽可能去做离你目标最近的事。
让工具回归工具,让方法回归方法,让你回归你。期待与你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我整理了文章中涉及到的工具的下载网站,还有一些福利,关注gzh:专精深思,后台回复“信息处理”即可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