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年间,在偏远的贵州省修文县,万山丛中一个寂寥的夜晚,星星还在高天上眨着眼,突然一阵尖利的叫声夹杂着兴奋,回荡在幽寂的山谷中。一位精瘦的文人跳跃着跑出了他居住的山洞,然后转了几圈后安然坐下,口中喃喃自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名的、近乎神迹的“龙场悟道”。而这个疯疯癫癫的悟道者,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一生“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百死千难,最终凤凰涅槃。
综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代治世名臣,同时也是一代思想大家,开创了儒学新天地。在中国的历史上,既是文化大师,又是军旅名将式的人物,简直是凤毛麟角。而王阳明的出现,无疑创造了奇迹。很难想像这么一个文质彬彬的儒生,居然还能带兵平叛剿匪,而且打的还都是那些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仗。几乎每次打仗,总能以少胜多,逢仗必胜。纵使在短兵相接的前线,从他那一封封普通家书中,也总能看到那一份淡定从容,满纸都是羽扇纶巾的儒将风度。梁启超先生曾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J事政Z亦有勋业。”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名守仁,号阳明。在他10岁的时候,其父王华考中了状元。幼小的他随父进京,途中经过“金山寺”时,其父与一群朋友聚会,酒宴中有朋友提议以“咏金山寺”为题作诗。在所有人都冥思苦想之际,年幼的王阳明脱口而出:“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眼。”大家都很惊叹这孩子的才华,于是就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不假思索,随口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从这两首诗来看,王阳明从小就很聪明,而且还能从辩证、多维的角度来看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了。
有一次,他的父亲问他将来的志向,王阳明昂然说道,“我要当圣人。”这可把他那个状元爹王华给气得不行,觉得这孩子太狂了,脑子是不是有点断路?然而王阳明这话并不是随便说说的。终其一生,我们发现王阳明都在为之而努力。
他在18岁时拜访了明初大儒吴与弼的高徒娄谅。娄谅说,“圣人必可学而至”。此言之意是说,“圣人的境界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的。”比如学朱熹的“格物致知”。所以自此,王阳明就开始全面阅读朱熹的书籍,思考“格物致知”的道理。他不仅学习、思考,还亲身实践,“格竹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格竹”。朱熹曾说,万事万物都可以“格出天理”,那王阳明就“格竹子”。他想通过“格竹子”格出“天理”来。结果庭前格竹,坐了七天七夜,天理没有格出来,倒是把自己格得大病一场。“格竹子”失败了,促使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学说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22岁那年,王阳明通过了浙江省“乡试”而中了举人,但却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落榜了。一直到六年后,也就是在他28岁那年才终于“进士及第”。此后,他的为官生涯就正式开始了。在朝为官期间,王阳明有一段时间对求仙访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通过佛老而达到圣人的境界,结果不成。继而他又学习修辞文章,希望在文学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结果有一天,他又觉得这也不是“正道”。反正那段时间,他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左冲右突,却一直不得要领。
我们都知道,大凡英雄人物一定是从“百死千难”中走出来的,必然是浴-火重生,历尽千难万劫。王阳明亦如此。在他34岁时国J变发生了变故,王阳明的命运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年是公元1505年,农历五月,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武宗正德皇帝。
武宗继位时不过15岁,还是一个非常贪玩的小孩子。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历史上称其为“八虎”。刘瑾是一个会玩的人,很快就得到了武宗皇帝的信任。他们引着武宗皇帝胡作非为,甚至这批太监还开始干预起朝政,这就引起了内阁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的不满。于是一场斗争就这样开始了。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李东阳这一帮子人,失败了。
刘健、谢迁被驱逐后,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人仍然坚持上书,要求除掉刘瑾等人,将刘、谢等人给请回来。结果戴、薄也一样被立即逮捕,投进了锦衣卫的大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