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游西藏之Ⅰ】
西藏,让你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心,匍匐在朝圣路上。
当年,文成公主从西安入藏,我们循了同样的出发点。没有深重的民族大义,却是虔敬满满,去心属之地接受最圣洁的洗礼。
浅游西藏从八百到三千六的海拔上升中,身体和思想在逐渐放空,云层褪尽世俗织染,整个人都轻捷起来。走出贡嘎机场已入夜。夜色中的日光城,亲和而宁静,布宫,罗布林卡,藏博悠悠铺展开来,一尘不染地幽居在心里。
袭来的倦意分辨不清是劳顿还是高反,当然,更懒得去分辨。既然心已入藏,就让身体跟慢慢着修行吧。
浅游西藏拉萨的发展体现着现代文明的进程,但自然环境却保留着原生态。天空澄澈的蓝,像是为眼睛备好的饕餮,竟然有一阵不敢再多看,觉得自己会生“贪”念,在这样的地方,实在是罪过了。大朵大朵的云仿佛触手可及,偎依着天,很容易想到“未生娘”那娇羞的模样。醉在这种天色里,人的目光和思想都净了,也静了,敬由心起。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浅游西藏之Ⅱ】如果在西藏不经历高反,只能说感受不够完整。尽管前期做足了功课,从体力到药力,但还是与高反撞了个满怀。头痛、胸闷、呕吐,流鼻血,原以为“降任于斯”需要经受身体的磨砺,殊不知,眼睛享受天堂同样要身体付出代价,以求得平衡。
在浓缩的时间里,我们选择了几处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方。藏博重温了吐蕃历史,罗布林卡和布宫感受西藏发展史上最高集权者的威严,大昭寺和哲蚌寺,酥灯长明,悬幡与帷幔错落,诵经声不绝于耳,经幡在风中传送真言。磕长头的人们每一拜都极尽虔诚,看他们每一次重重匐在地上,我都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我们没有给乞讨的藏族孩子钱,但见到磕长头的信徒,都会恭恭敬敬地献一份敬意。听当地人说,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变卖了家产,跋山涉水而来,只为能在大昭寺朝拜,并以此为终生夙愿。更值得起敬的是,他们朝拜并不是为自己或家人求得一份安宁,而是为众生祈祷,福佑天下平安。在西藏,你真正感到卑微的不是恢弘建筑物下的躯体,而是与平和淡定的朝拜者相形之下的灵魂。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布达拉宫宛若横空出世,磅礴之气令人叹服。眼前是凝重的历史,身后是繁华的闹市,公元七世纪至今,布宫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红宫白宫的每一面砌墙,每一层殿宇,坛城中蕴含的神明与功德都历历在目。我了解一点佛教,但不是信徒,如果非要归类信众,我们都是仓央嘉措的信徒,玛吉阿米的每位座客不为果腹,只为印信前世那边人。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浅游西藏之Ⅲ 】尽管西藏的饮食趋于多元化,但要感受纯正的藏餐,还是逃不开青稞、牦牛肉和酥油制品。藏族小姑娘很淳朴,眼眸清澈地像纳木错湖水,绯红的脸颊,浓密的乌发,简单纯净一如天色。她不懂汉字,我们指一道菜,她就对照着藏文记在菜单上,字迹干净漂亮。一壶酥油茶,一碟糌粑,几样特色小菜,本想用当地的原汁原味讨好一下胃口,熟料胃居然不买账,两天的感化经不住一刻翻江倒海,终将食物还回到这片土地上。在西藏,其实你什么也带不走,唯有虔诚。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催生着民智。人们就地取材不仅解决了温饱,还熔铸了精神文化,平添了许多情致。在狼毒草制的纸上印制经文防虫蛀,把牛粪贴在院墙上保温防寒、同时又是很好的燃料,以矿物颜料绘制壁画、唐卡,用当地特有的阿嘎土做建筑防水⋯⋯我们竭尽所能亲近藏文化,与当地不同职业藏汉居民聊天感知他们的生活。在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中,我们像被点化似的,原来“人心向简”无需修炼,而是一种自然生发。在这片纯净的土壤上。
浅游西藏 浅游西藏西藏,在脑海中孕育了许多年,终得偿所愿。
一切佛兴,皆从信起。这是《楞严经》中的一句经文。信,由何来,源自内心,无论佛性抑或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