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的瑜伽与养生之道

苏东坡的瑜伽与养生之道

作者: 青原行思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2:08 被阅读0次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人在能获得心的宁静之前(心情宁静便是佛学上之所谓解脱),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宁静?有印度的瑜伽术,有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至发现长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人身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

由于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与呼吸的控制,再继之以冥坐,瑜伽术的修炼者可以达到对宇宙巨大物体遗忘的心境,最后修炼者则达到物我两忘完全无思想的真空境界,其特点是恍惚出神的喜悦。修炼者承认此种喜悦的空虚状态只是暂时的,除非死亡才能继续;不过,这种恍惚的喜悦感确实是舒服,使练此功夫的人都愿尽量享受。现代练瑜伽术的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承认他们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情宁静,与情绪的均衡,都非以前梦想之所及。中国的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伽,称之为“打坐”,或“静坐”“内省”“冥思”,或是其他佛道两家的名称。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势,如“孔雀姿”“鱼姿”,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势为满足,这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伽的贡献。

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儿,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后达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瑜伽的特点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入。这时胃中轻灵无负担,浑身处于一完全放松的姿势,深深地呼吸,身体则保持于非常容易得到氧气的状态,而同时并不消耗同等量的精力,而别的运动则不然,所以说养生之道再没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家中练这种功夫,人的头脑可以锐敏到感觉出自身内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动。因为在最后阶段,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为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两个思想之间那段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觉察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个阶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释。一种解释是个人的灵魂与世界灵魂完全地融合,这正是印度教修炼的目标。但是,不管人对宗教的看法如何,瑜伽术使人获得的心境,虽然与睡眠和自我暗示状态相似,还是不同于此等状态,因为心灵还保持完全的自觉和反射的控制,而且瑜伽术的修炼者分明记得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一切活动。

苏东坡在描写自己的修炼时,他发现瑜伽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他控制呼吸,似乎是脉搏跳动五次算呼吸的一周期。吸、停、呼的比例是1:2:2。停止呼吸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照印度的标准,较低的限制,是大约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伽的修炼者一样,他计算他的呼吸周期,也和他们一样,他自称在控制呼吸时(吞吐比例规则)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在集中注意力时,他也是凝神于鼻尖,这是瑜伽的一个特点。

苏东坡描写了一种为人所知的瑜 伽感觉,在此期间,心灵完全全休息,再加上内在知觉的高度敏锐,化也觉察到脊椎骨和大脑间的振云力,以及浑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

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案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吞咽唾液是根据下面生理的推论,与道家五行宇宙论密切相关,我们未免觉得怪诞,可是对相信此种宇宙论的人则颇有道理。苏东坡所写最难懂的一篇散文叫《续养生论》,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中国极其难懂的古语“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解释得十分令人满意。苏东坡说,我们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主要是两种方式:第一,包括种种情绪上的纷扰,如恼怒、烦闷、情爱、忧愁等;第二,包括汗、泪、排泄物。在道家的宇宙论里,火用虎代表,水用龙代表。代表火或控制火者为心,代表水者为肾。根据苏东坡的看法,火代表正义,所以在心控制身体之时,其趋势是善。另一方面,人的行动若受肾控制,其趋势则为邪恶(肾一字在中国包含性器)。所以肾控制人体之时,人就为兽欲所左右,于是“龙从火里生”,意即毁损元气。在另一方面,我们就受心火所引起的情绪不宁所骚扰了。我们怒则斗,失望忧愁则顿足,喜则舞。每逢情绪如此激动,身上的精力元气则由心火而焚毁,此之谓“虎向水中生”。照苏东坡说,这两种毁损元气都是“死之道也”。因此我们应当借心神的控制,一反水火正常的功能。而吞咽唾液是把心火向肾方面压下去之意。

相关文章

  • 瞬间被东坡居士圈粉儿

    今晚读到苏东坡有关瑜伽与炼丹这个部分,还是很开心的。特别是他有关瑜伽的诠释,暂且抛开瑜伽八部功法前面的持戒精进外,...

  •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一曰无事当以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

  • 苏东坡的养生四法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饭以当肉。——《东坡志林》 苏东坡的朋友张鄂向他求教养生之道,苏东坡...

  • 养生达人苏东坡的最爱,简单易行,提高睡眠质量

    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文理,还深谙养生之道,他有一个养生妙招,让心肾相交,引火归元,睡个好觉。 苏东坡《养生记》提...

  • 读苏轼瑜伽练习所得连想到认知升级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瑜伽与炼丹”这个章节中写到,苏轼练习瑜伽的目的是,“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

  • 德家olabuy:香熏机"净化"家居环境,生活的最优选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养生之道也越加关注。比如目前的瑜伽以及香熏,因瑜伽可以提高...

  • 【书评】养生之道——老年苏东坡(读《苏东坡传》)

    陈力玮 我们所熟知的苏东坡,是一代文豪,是一代政治家。然而苏东坡却也是一个养生大师。在自己二度贬于岭南之后,苏东坡...

  • ㊣苏东坡偏爱芡实养生

    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他的吃法颇为奇异:时不...

  • 读《苏东坡传》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开始钻研印度瑜伽术,道家的神秘修炼法。因为这时,苏东坡...

  • 长寿之谈

    苏东坡谈长寿的秘诀,包括很多因素与目的,以及瑜伽、佛道及中国医学传统的要素。长寿的目的包括身心两方面。在身体方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的瑜伽与养生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r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