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孩子之前,我一点也不懂得无回报的爱。我的女儿点点,像极了上帝送给我的100分礼物。她让我懂得爱,也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曾在这样的爱里成长。
陪伴点点成长,但其实成长更多的是我自己。当她逐渐长大,我也陷入成长的困惑:这样一份无私纯粹的爱,究竟怎样给予才能不被破坏?看多许多书,上许多课,知道许多道理,我慢慢发现:好好与孩子说话,其实是让这份爱传递的最佳方式。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语言本身有着怎样的威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经典童话《小王子》也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低谷,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面对孩子,我们父母都拥有无限的本能的爱。但在实际相处中,我们却总是不得其法。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最常见的亲子对话场景:
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时
“这么晚了还不睡,说了多少遍啦,我没长耳朵给你?”
当孩子哭着要买玩具时
“又来!每次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让人满意时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能不能给我争气点?”
……
此刻看文章的你如果心平气和,你一定不愿意自己也是如此对待孩子。我们说出什么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当孩子耳濡目染,他以后大概率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生活。我们的话里有爱,孩子就更容易去爱;我们的话里有理解,孩子也更容易理解他人。
好好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现在对象换成了一个孩子。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让大人感到崩溃和无力,于是我们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再跟孩子们好好对话了。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照例叫点点起床。孩子在起床时的情绪很关键,可能会影响他一整天的心情。所以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在早晨跟孩子生气。我半哄着让她起了床,然后让她去刷牙洗脸,通知她我还得准备早餐。这时点点不干了,一直在客厅闹着自己爱睡觉,恩恩呀呀还带着哭腔。
“先去把牙刷了,我给你倒水下”
“不要,我要睡觉”
“晚上我们早点睡,现在准备下一起吃早餐,妈妈煮了好吃的”
“不要,我要睡觉”
“快点去,然后过来吃饭,妈妈快来不及上班了”
“不要,我要睡觉”“闭嘴,不要吵了,要睡就去,上午不要吃了”
接下去我打骂声和点点的哭声交织着混乱的场面。在这样的失控中,我甚至让点点嘴唇摔出了一个包。看到她肿起来且充血的嘴唇,我才发现那个愤怒的自己有多么可怕。
这不是我想要的早晨,但是在与孩子一遍遍的纠缠中,我没能控制住自己。事后我反思着:我们不是没有耐心,但是我们对孩子耐心有限。当孩子超越我们耐心的预期,我们就不再心平气和。不仅如此,在这过程中,我们急于让孩子遵照自己的安排行事。我们忘记了我们最终的目的,其实是和孩子一起解决当下的问题。
如果你也觉得类似和孩子争吵的场景特别熟悉,你或许会在内心对孩子感到抱歉。但当下一次同样的情况出现时,我想你大概率还是会采取一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即便我们认识到某种方式不对,但除非我们找到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否则,一切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接下来,我们就尝试着一起找找,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的与孩子说话的方式。
①不吼不叫,态度温柔而坚定
在育儿书籍《好父母的说话之道》中,作者介绍到:当我们忍不住对孩子河东狮吼时,刺耳的声调和紧绷的声线,传达出的是愤怒、恐惧和失去权威的感觉。在孩子看来,这就像有一头巨型怪兽在冲他们嚷嚷,他们或许会害怕,或者假装听不见看不见,但他们一定不会乖乖就范。即便他们屈服了,也会感到委屈,内心的情绪不敢发泄出来。
书里介绍到,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简明扼要地说明你的要求和指示,声音要响亮清晰。我们应该做的是,不是怒吼,而是蹲下看着他们的眼睛,平静坚定地把指令说出来,并让他们再重复一遍。
而在需要拒绝孩子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态度温柔而坚定。孩子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生物,他们一次行为中得到的结果,将直接导致他们下一次的行为。比如孩子哭起来时可以得到糖,那么下一次想吃糖时,他就会越哭越大声。拿上面孩子要买玩具的例子来说,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哭最终给他买了玩具,孩子下一次还是会想通过哭得到玩具。但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哭时坚定地对他说:“哭吧,我陪着你。等你哭够了,我再陪你回家。”不管哭多久,父母都温柔地陪在旁边。这样几次之后,孩子就不会再想通过哭得到玩具,因为他知道,哭没有用。
当然,温柔而坚定的前提是,我们始终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一切的动作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② 不打断,聆听就是最好的理解
上一次你打断孩子要说的话,是在什么时候?一个星期内,我们有多少次误解过孩子的话?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大人太自以为是,在没有充分明白孩子之前就自行打断了孩子。而当他们要持续跟我们沟通时,我们还经常理所当然地以为,这都是孩子在狡辩,于是场面只能愈演愈烈。
曾经有一个怀孕的妈妈晚上要带着大宝睡觉,但是不管怎么哄,大宝都不困。后来妈妈就告诉大宝,你不睡就自己玩,但是妈妈要睡觉了。但是妈妈又不敢真睡,只能迷迷糊糊地躺着。大宝自己玩了一会,就跑过来要玩妈妈的肚子。这个妈妈一下子就火了,睁眼对着宝宝吼到:“你不睡就自己玩,为什么要玩妈妈的肚子?你不知道妈妈肚子有小宝贝吗?”孩子看着妈妈发脾气,哇哇大哭,还叫着“妈妈坏,我不跟妈妈玩了”。妈妈后来意识到自己发脾气太突兀了,抱着大宝跟他道歉。这个时候大宝才安静下来告诉她,原来她是想给妈妈的肚子垫个毯子,因为妈妈怀孕后都垫着毯子睡觉,但是今天没有垫。
你看,当我们认真听完孩子的话,往往能发现更大的惊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安静的小美男或是小公主,他们总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被折腾地精疲力尽的父母经常在不经意间就打断孩子的表达。比如上面的例子,在听到孩子说妈妈坏时,很多妈妈可能直接就截断孩子:“你才坏,折腾了一整晚还不睡”。而这样一来,我们很大可能是再次被愤怒所支配,孩子也将在哭闹中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一次合格的倾听,是听到孩子的内容,也听到孩子的情绪。
不打断,是我们理解孩子很好的方式。在孩子语言能力还未充分发育时,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很多孩子甚至在着急的时候可能都说不出话来。
倾听,要求我们大人要能够自我克制,不管孩子说出了什么难以理解的话,都要求自己不插嘴,让孩子先说完。有时候,我们甚至能从孩子的话里发现他们碰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
比如一个孩子非常讨厌练字。我们如果逼迫他,告诉他练字太重要了一定要练等,可能收效甚微。如果我们让孩子多说说讨厌写字的理由,就能发现孩子只是更喜欢画画,因为画画可以画自己想画的,而写字只能一笔一画按老师写的,改一下都不行。知道了这个,我们就了解孩子只是需要帮助,也就能更好地帮忙解决问题。
③用细节,引导孩子表达
在与孩子展开一场对话时,聆听是对孩子的尊重。而每一场对话,我们更多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加善于表达,而不是陷入大人的说教之中。如果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件事,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一定比我们说教更有用。
尝试用更多细节去引导孩子,带着细节去提问,越详细越精确越好。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并根据这些信息去问后续的问题。如果他们告诉你,衣柜里的女巫一直不现身怎么办?你可以说:“妈妈还没见过这个女巫,你能跟我讲讲她的样子吗?她看上去会很可怕吗?为什么?”还有一个打开话题的办法是寻找共通点。“你说的事情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孩子们对这些往事最感兴趣了。而且因为这是你的过去,不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对这个故事的想法,你也可以由此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引导孩子去了解细节,就是告诉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当孩子提问某些事情怎么办?别着急着给答案,试试回答:这真是个好问题,让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吗?你觉得呢?不抢话,多让孩子说,那么每一次对话,都可以是孩子的一次成长时刻。
孩子有时候像天使,有时候又像魔鬼的化身。我们都期许孩子的未来光明一片,但在抚育他的每一个当下,我们其实都已经收获了快乐与满足。我们就是这样纯粹地爱孩子。但是纯粹和本能的爱并不能让孩子直接变成一个懂得如何生活和幸福的人。我们爱孩子,孩子却不会理所当然地爱我们。要让孩子懂爱,就要有各种方法和技巧。没有掌握正确育儿方法的父母,就像是一个技能拙劣却富有爱心的医生手捧手术刀,人人都会害怕。
最近,我开始加入了父母大学,开启了243课的父母学习之路。不管是在与孩子好好说话这件事上,还是在其他育儿的方方面面,为人父母的经常都是是而非。当父母和其他所有学识一样,都是需要经过学习。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的是如何更好地爱孩子,让孩子拥有能力去寻找一个健康而丰满的人生。
如果你也在育儿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欢迎与我一起,加入父母大学,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共同抚育一个健康茁壮成长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