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碎片阅读中,常能看到围绕‘中医’的争论。这个话题既不关自己的专业,也没有个人兴趣,所以从未真正入心。只是偶尔内心会有个声音,觉得对中医不能一味否定。
原因是自己特别容易感冒,一旦中招,会拖很久不能痊愈,很麻烦。都说久病成医,我后来就摸出了一个小招:手边总备着‘感冒清热冲剂’一类的中医小药,一旦出现感冒征兆,立刻热水冲服,只要及时,一般一两袋就没事了。
最近,我自己和身边的亲人,连续被中医治好了病或者解决了大问题。一次是病人感觉非常痛苦,度日如年,但西医认为没毛病,不用治疗,无奈之下转而求助中医;另一次是西医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建议病人去看中医。
这两件事促使我参加了一个中医学习的课程,想进一步了解中医这个古老的存在。
一旦去了解中医,不可避免地会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等内容打交道,我们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教育长大,虽然未必懂,但心中飘扬的旗帜是五四运动的一系列主张包括‘科学主义’,中医理论里的这些词汇在我们眼中几乎等同于愚昧落后、封建迷信、故弄玄虚,即使自己主动去接近,也还是觉得滑稽和抵触。
我担心自己被洗脑,特意关注了对中医持批评态度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社交账号。兼听则明嘛,基于事实,用头脑分析,做独立判断,这可是我一向遵循的原则。
‘兼听’确实有意思。比如说,‘中医是不是科学?’,这是争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为此,我抽取了课程和何院士的部分观点贴在下面,以飨各位。
中医课程:
1、在学习、认识世界和实践中,需杜绝非此即彼的思维。非此即彼本身会走向迷信,使人的思想简单化;
2、中医不反对现代主流科学,也就是西方科学的统治地位,虽然也认为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
3、中医对很多事情的基本信念,来源于东方人强调直觉的世界观,强调人的觉、感、悟。相对而言,起源于西方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则重视视觉和大脑思维运算、逻辑推演(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多数有神论者也在西方)。
4、但中医认为,认、识、知、觉、感、悟这六个字,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东方人特有的灿烂文明。
5、中医继承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强调疗效说话,能治病是硬道理。而且,中医强调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必须一一辩证诊断,不同的人得同一个病,药方却很可能不一样,所以不能追求现代科学的可重复性。
何祚庥院士:
1、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必定是错误的行动。中医理论到现在还在坚持《黄帝内经》等一套早已是大大过时的理论,什么三个指头在手腕上一“切”,就能查知病情,这怎么能认为是“科学”分析?
2、(被问到为何使用中药‘马应龙’药膏)非也,何祚庥去看的是西医。是西医推荐我用马应龙。这有效。治病当然是科学治病,不是什么金木水火土。
何祚庥院士支持的观点:
1、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关键在于理性客观,可测量,可证伪,符合逻辑;科学实验应该具备可重复性;
2、中医理论是已淘汰的原始哲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象比类,唯心且荒谬。中医的藏象理论受制于唯心的东西,功能混淆,所谓经络已被科学否认。
3、众多先贤如孙中山、鲁迅、陈独秀等等,以及现代名士如杨振宁、何祚庥等等都反对和批评中医;
4、中医药原始落后,缺乏站得住脚的实验,对疗效自吹自擂,安全隐患多多。
5、饮片有效成分差异极大,无法恒定,什么经方、验方、秘方、奇方……,全是故弄玄虚,妖言惑众,欺人之谈。先进科学终将战胜落后愚昧。
我目前没有成熟的观点,但就以上辩论的高下,我是有看法的。
至于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医,遇到的病例和这些争论告诉我,中医西医实实在在可以互补,这是中国人的福气。我们应该在中西医更好地结合方面做努力。辱骂和蛮横打击中医不是科学的态度,争论其是不是科学更没有意义。
其实医学是针对人体的学问,它需要了解人体,再运用经验和技术进行治疗。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管西医还是中医,可能都不算类似数学和物理那样的“科学”。
比起无谓的争论,我们倒是有两件具体的可行的事情可做:认真甄别管理行医执照,让患者遇到的都是合格的中医医生;加强中药监管,降低安全隐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