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参加工作已经将近五年。在山美水美的贵州也已经待了将近五年。
每年过年,我和丈夫都要辗转多地,回我的老家湖北襄阳和他的老家山东菏泽过年,这一南一北,一来一去,几乎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毫无察觉。直到这两年回老家时感觉不适应,才骤然发现,我们已经成为了诗人笔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异乡人。

身体是诚实的,最大的不适应就表现在身体上。刚回山东,老公第一个生病,不仅严重感冒,而且喉咙红肿,鼻子和嘴唇都干裂褪皮。
接着小闺女生病,小家伙还不会说话,只会用哭声表达她的不适,她一个喷嚏接一个喷嚏,喉咙呜啦呜啦,好像装着一大堆吐不出来的脏东西。
刚给闺女看完大夫,我就病了,鼻塞头疼,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也没用。
其实很好解释,我们在温润的南方待惯了,回到一片“灰黄”的北方过冬,难免接受不了。
一是实在太冷,这还可以忍受,多穿点就行。第二点就没办法了,空气干燥不说,到处都是灰尘。尤其是农村土地很多,又有放鞭炮、烧秸秆、烧煤取暖等习惯,又没有种多少树,空气自然叫人受不了。

看着每天重度污染的天气数据,每天早上被家人用玉米棒子烧水的烟气熏醒,我只能长叹。东西放在桌面上,不一会儿就一层灰。也懒得换衣服了,因为大家的衣服都是一拍一阵“烟”,早已习惯。
我的老家和丈夫的我家离得不远,虽说不在农村,可也是同样的尘土飞扬,经常被雾霾袭击。
老家的人可能会觉得我们太脆弱,或者矫情,甚至会批评我们“忘本”,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可是,要知道,我们都被每天空气质量都为优的青山绿水给惯坏了。
北方,说起北方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一片苍茫。这苍茫曾经代表沃野千里,曾经代表豪迈奔放。而今当我们这些被这方水土养育大的人再回到北方,竟然只觉得矛盾和失望。
我们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吗?我竟然没有一点印象了。
思绪飘远,那个曾经让我们打滚的麦田,那些曾经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开的明媚灿烂,外公家的枇杷树结满果实,我们曾在抱怀的老树下乘凉……这些,如今全都不见了。
丈夫老家是农村,已经被年轻人所抛弃和遗忘,没有建设的必要了。我的老家也曾是农村,被选中盖了工厂,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楼房掩盖了曾经生活过的印记,只有堆成小山的垃圾和嗡嗡的苍蝇还在宣誓“主权”。
这就是我的北方的家乡,一个我充满乡愁,渴望回去寻找温暖的地方。每一年我们都怀着无尽的眷恋回家,却一年又一年带着同样的失望巴望着离开。
此时的贵州,阳光明媚,朋友圈里尽是同事们晒出的春游美景。还记得到仁怀的第一天,道路整洁,交通有序,人人都在为创文巩卫工作出力。
回到老家,发现竟然也张贴着和仁怀同样的标语,创文,河长制,但似乎都只是一路空口白话。经过的每一条散发着臭气的河,都在印证着我的想法。
就要走了,亲人殷切地问,暑假还回来不?明年过年还回来住多久?已经转化为严重感冒的我和老公不知该如何回答。
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到时的我们,该不该回,能不能回,想不想回。
回不去的是故乡。未来,贵州将变成女儿的故乡,只盼那时,贵州不会成为和我们的故乡一样的,回不去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