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分享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读书笔记下

《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读书笔记下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18:51 被阅读0次

在过去房地产高增长的那些年,大量央企国企进军房地产,甚至五粮液、茅台也要拿地盖楼,到房地产市场里分一杯羹,以至于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文件来约束: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不允许投资经营房地产相关业务。而后这股“不务正业”之风才得以遏制。时至今日,连最正宗的房地产起家的企业,也在追求所谓多元化发展。这恰恰凸显了主业的困境。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他们其实早已发现了行业的瓶颈。

经济发展,行业兴衰,都有其最本质的规律。无论出台什么政策,无论是温和还是刺激,它都是通过改变供需结构来影响价格的。而所有行业的供需,从本质上来讲,都受到一个底层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

衡量投资和投机有一个标准,投资人更加看重现金的回报,而投机炒作更加关注价格本身的上涨。商品、股票、楼盘、艺术品,甚至一张错版的钞票,都有可能一夜之间突然遭到炒作,但是资金的来去既无法预测也无规律可言。一旦资金退潮,价格一地鸡毛,愿赌服输,并没有人会给炒作的价格上保险。但是优质资产,高现金回报率,每年到手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这本身就是一道保险。用这个标准,你不仅可以来衡量商业地产和楼盘,还可以衡量股票的价值。

美国房地产揭示出的百年规律,它就像是主人手中的锁链,时刻指挥着美国房地产的历史走向,而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散的宴席,资产价格的波动永远围绕着价值,就像心跳跳得太快或者过慢都不健康也不正常一样,因为总有一天它会回归均值和常态,就像每个人的生活起起伏伏之后总会归于平淡。

任何的经济现象,甚至人类社会,都遵循一个普遍规律,叫作均值回归,当房价涨得过于离谱,脱离了收入水平,那么房价收入比最终会受到比地心引力更加强大的、均值回归的力量的矫正。

经历了“失落的二十年”,日本人对房子产生了巨大的观念变化。曾经他们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买买买,买房买车,到美国洛克菲勒中心买地标,甚至曾经东京都的房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人当年拿着坚挺的日元到全世界旅游,也跟我们今天一样买名贵的奢侈品,但是经历世事沧桑之后到了今天,这些四五十岁的日本人他们发现,所谓的“拥有”不过只是一个妄念。

人们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共享经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活的成本,大家突然顿悟:完全没有必要去购买某些有形的产品啊!因为它不是一个资产。什么叫资产?就是一个能不断给你带来预期收益的东西,比如能收租金的房子,能带来分红的股票,甚至能天天下蛋的母鸡,这都是资产。可是一台一周只开一次的汽车,占用了你大量的资金,它还无法给你带来收益,于是它就从资产,变成了负债,变成了需要不断补贴现金进去的负资产。观念的转变,让同一个事物,在人的眼中从天堂,变成黑洞。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它都会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衍生出另一个未曾想到的新问题。

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发生经济危机?

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原罪,任何一次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过剩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不例外。经济的萧瑟导致人们的收入不断下降,大家已经没有更多的钱用来消费了,所以需求停了,产品卖不动了,但是在逐利的基因本能和资本贪婪的原罪驱使之下,工厂还在疯狂扩张产能,最后导致严重过剩,危机爆发。甚至到近几十年,相似的宿命轮回反复上演,那些制造汽车的美国巨头企业,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它们的股价都是在2000年左右到达巅峰,然后一路走下神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它们的产品渗透率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人都开上车了,一个家庭已经拥有好几辆车了,企业还能把产品卖给谁呢?同样的道理,可以应用到电脑、手机。那些看似能创造奇迹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产业规律的困境,所有仅仅只是制造实体产品的公司,都会或早或晚地触碰到那个或高或低的产业天花板。经济危机和大公司的衰败,大多是遇到了需求的天花板,所以多数制造业公司都是属龙虾的,大红之日,也是大悲之时。一旦市场饱和,产品滞销,利润停止奔跑,那么股价就会掉头向下,遭遇戴维斯双杀,这是所有投资人心头的噩梦。

从单纯的制造一个有形的产品,转型为提供一个你天天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服务,这不仅是未来的创业逻辑,也是作为投资人的投资逻辑,更是中国经济创新的希望,也是资本市场下一个伟大公司的胎记。

买卖模式很简单,低买高卖,自己负责进货,然后销售。这种模式之下,一切利润来自于效率的提高,即降低成本、抬高利润。一般来讲,一个生意之所以能赚钱,往往有两个途径:提高效益,或者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意味着抬高售价,比如奢侈品,价格很贵,即使销量比不上可乐,但依然赚钱,效益可观。那什么叫效率呢?做投资的人都会看一个重要的指标,叫作周转率,每投入一块钱,从进货到拿到收入,这个循环越短,资本的效率越高;每生产一件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卖到消费者手中,时间越短,经营效率越高。因为零售是充分竞争行业,不要奢望提价,在大家标价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成本低谁周转快,谁就能赚钱。所以买卖模式,胜在效率。

还有另一种模式:商业地产模式。它不苦心经营操心做买卖,它只负责圈地,然后把地皮炒热,把人流导进来,然后坐地收租。商业地产的营利模式决定了它不关心零售效率和成本,它只管收佣金,旱涝保收。这种模式看似轻松,但是它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本实力。

电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公司:淘宝天猫是商业地产模式,它想躺着赚钱坐收佣金,所以需要把“地皮”炒热,它需要想办法吸引眼球不断导入流量,“双十一”这个人造节日就是基于这个逻辑的杰作,它就是由天猫团队发明出来的。反观京东,它则是典型的买卖模式,京东自建仓库,花重金优化仓储配套系统,全都是基于零售业的基础规律:提高效率,压低成本。所以你会再次发现,电商本质上就是零售。

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门生意可以像永动机一样旱涝保收。你不用尽全力,去钻研技术、苦心经营、改善效率,就算不被电商颠覆,也会被别的同行超越。

新经济和旧经济都有机会。旧经济的机会来自于大力的减税和行业的整合;新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创造真正有效的需求,创造价值。

传统产业和虚拟产业,就像硬币的两面,大家无法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现实中,当你真正连续去拋一枚硬币时,你会发现,最终的结果正反面的比例一定是—比—。

提供服务是永续的,但是卖产品都是会过时的,都是有周期的。

科技公司之所以非常非常难投资,是因为它们都是时间的敌人,而不是时间的朋友。科技公司往往在顶峰只能待7一 10年,因为总有新技术不断出来挑战你,为了维持巅峰,科技公司需要不断拿出钱来搞研发,所以科技公司都很伟大,但是未必是好生意。

其实推广到任何领域也都是如此,若在努力时正确的知识和行为得不到奖励、错误的知识和行为得不到惩罚,就不可能通过一万小时的努力成为专家。所以,关键在于得到有效的奖励和惩罚。

首先,泡沫为何会反复发生,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人性不变。人们内心当中总是有着最原始的贪婪和恐惧,贪婪会把人们推向疯狂的天堂,恐惧会撕碎泡沫并把人们推向无尽的深渊。泡沫有个特点,它总是出现在群体性的活动当中,你不会看到一个人、两个人交易的东西或者参与的活动出现泡沫。但是一旦构成群体,人们的思考方式就会进入群体思维模式,大家的行为和感受会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传染,最后集体潜意识主宰一切,让人们失去理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习惯最终造就性格,形成一个民族和一个经济体的特性。这种特性其实是跟自然选择有关系的。日本这一切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源在于它的地理环境,因为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国,自然资源有限,人口规模和市场环境也都非常有限。日本发展到今天,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逼无奈,在这种情况下衍生出了匠人精神,衍生出菊与刀一样的种种矛盾和巨大反差。在这里你能看到最现代的商业气息,也能看到最传统的古老文化,你能够看到依托匠人精神做到的极致,也能够看到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读书笔记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z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