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作者: Toffee桃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0:13 被阅读0次

        最近,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成为综艺界的清流。节目形式简单明了——请名人现场读信。这些信有的来自于寻常,有的来自于名流,有的代表思念,有的代表再见,有的来自于过去,有的是为了未来。但不管怎样,其中的林林总总和纷纷扰扰,通过当今文化雅士的声音演绎,让这些本已成为历史尘埃的信件慢慢映出了彼时文化的真时光。这种感觉对身处即时通讯时代的我们,已经遥远得陌生,却又因陌生更受触动。

        信,是什么?信是两人的来往、情感的寄托、好友的重聚、爱情的轰鸣,也是家书的平常、别离的彷徨、生死的悲伤。自古以来便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描写书信美好的诗句。

        旧时,人们习惯手写爱情,一句一句的情话经过车马的颠簸和岁月的摩挲,变得光洁透亮、温润如玉,爱情便更加地久天长。如此,信已远远脱离了几页软纸点滴文墨这简简单单的物质载体,它承载的是悠悠的人生五味,承载的是情深意长。尽管彼时书信是缓慢的,可是在这种缓慢中,古人体味到了期盼的愉悦,期盼的美好和期盼的幸福。不似现在,语音和视频替代了文字本应有的温度,信的内容也许瞬间就能讲完。讲完了,留不下来,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

        信,除了情感的继承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之用。现如今,我们依然能读到的古往今来以书信集齐成册的图书比比皆是。比如,严父对人生课程教授的《傅雷家书》、平等温暖母亲循循善诱的《亲爱的安德烈》、爱书知音之间情愫共鸣的《查令十字街84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曾国藩家书》,一位自诩乡下人写给他挚爱终身的三三的旧时爱情《从文家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各种时代、不同背景的书信类图书的阅读,我们知了,大师也罢,英雄也罢,常人也罢,在信中,都是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都是具体的,和你我并无二致。可书信又是个人的,每一封书信都代表一个对于当事人来说独一无二鲜活的记忆,记载下来,飞鸽而去。纵然时光流失,纵然野马尘埃,新人却依然能用那些遗留在时间间隙的旧文,唤醒那个沉睡的时代,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把情感还原。书信在走向消亡,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文明,终不会被消亡。

        所幸,我经历过那个从前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

        尤记,我十几岁的时候非常痴迷写信。那时不止我,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漂亮别致的信纸上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然后小心翼翼地折成心形或者纸鹤,交给邮递员,等待朋友收信回信。写信、寄信、等信、读信,回信,互诉衷肠一个来回总是历时大半个月,那时的少年们总是乐此不疲。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写信的初衷是什么,也忘了具体内容有些什么,也许只是新来了漂亮的英文老师,也许只是体育课折磨人的长跑。但仍记提笔写信时那庄重的仪式感,阅读信件时小小的、说不清道不明的雀跃。

        也因为写信,我收获了能说心里话的朋友们。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有书信来往。见到她们的字,也仿佛见到她们本人,活灵活现地在我面前诉说着生活的哀愁与短长。我们,在别样的时空相遇了。

        当你读到这里,看到我曾经的点滴,也许会唤起你们曾经的演绎。不论鸿雁演绎的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苏醒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觉知。而我相信,书信终将跨越漫长历史岁月,墨色氤染,飞舞流年。世间万物更替交叠,唯信,不可缺席。

        提起笔来!写一封信给旧时光吧!开头就写:见字如面,见信如唔。可好?

    �U���E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字如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aq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