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

作者: 窗外的声音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14:42 被阅读52次

    因为害怕孤独而导致的寻找驱使孤独的行为,本质上还是叔本华的那套,当周围一切褪去,人返回自身,如果不能从自己的感受与思想中获得快乐就会转向外界,暂时性地逃离这永远附着在每个人身上的孤独。

    最后一部分的伦理孤独写得实在太好了,身处儒家传统逻辑家庭的我,能非常深刻地体会作者想要挑拨出的那股看似美好平和实则空洞虚无的精神毒瘤,对于父母和我的大家庭,我逻辑的潜意识里和作者是一样的,是一种出走的状态,但是道德伦理却在站在大多数人的一边。

    摘录: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在传统的亲子教养里,没有孤独感的立足之地。很多孤独被压抑着。

    通俗的剧情却让许多人落泪,这不是文学价值的问题,而是读者心里不可告人的孤独得到了初步的满足。

    啸,和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喊出来的悲愤与傲气。

    头发是一种象征,是个体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现。

    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葬都是表现,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因为所谓文学,艺术,常被视为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或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引用动物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就能使作品更客观,当然,这些知识不会影响创作本身。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诗,另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

    有时候你不是想问什么,而是想用语言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柜,一方面在传达,另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

    这个就是自然界大多数事物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负反馈了吧。

    哲学是面对现象的思考。读了很多哲学书,却没有自己思辨的能力,这不叫哲学。

    如果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它就是一个暴力,而这个暴力没有思考。

    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思维是孤独的。

    特立独行,孤独,坚持,艺术。

    所有的思考者,孤独都非常大。

    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巨大的负担和束缚。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脉。

    她一生都在为家庭奉献,变成了惯性,即使孩子各有一片天地了,她一下子也停不下来,因为从来没有人鼓励她去发展自我的兴趣。

    一张床是一个逻辑的空间,规定必须住在一起。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当我们在伦理的网络之中,很难自觉到孤独,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失去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失去,有时候我们称之为爱。

    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六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be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