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你有多少时间是快乐的呢?
常言道:人生不容易事十之八九。
人活着的意义不就是应该享受人生的快乐吗?
就像电影台词所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快乐,做人如果不开心,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人为什么总是不容易快乐?
接下来我从科学与哲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一、科学角度
基因特性
人的基因里有种特性:1.负面偏好。2.被剥夺反应倾向。
1.负面偏好
对于一个生命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存。
一个生命如果对危险不够警觉,很容易丧命,但是如果太过于警觉,时时下意识的识别危险,将会失去对生活的感受,其中包括快乐,但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
所以,动物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及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
换句话说:动物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
正是这种“负面偏好”使人们更多的注意负面的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正面、美好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想,在你一天的生活中,不好的事情能占多长时间?肯定很少,二十分之一?三十十分之一?还是五十分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好的事情占大多数,人哪里还能存活?
正是人类的这种“负面偏好”,让少量的不好的事情,却影响了人们一整天的心情。
2.被剥夺的反应倾向
被剥夺反应倾向是指,当人们在失去或有可能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时,通常会表现出不理性的激烈反应,哪怕只是失去一点,甚至这个东西还不曾被拥有过,只是预期会拥有。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但不仅限于财产、爱情、权势等。
想想看:
你捡到五万元钱的高兴程度,与丢失五万元钱的伤心程度,哪种程度更大?
肯定是失去五万元钱的带来的痛苦比较大,这就是被剥夺的反应倾向的效果,同种程度的事情,失去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会更深。
“负面偏好”和“被剥夺的反应倾向”是写入人类基因的东西,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所以,它比较牢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想对冲一件不好事情的影响,需要制造多件同等规模的好事。
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总结出来了一条经验:
十句赞美抵不过一句恶语。
在科学方面除了基因特性外,还有一个原因是:
大脑的适应性。
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强的适应器,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之后会逐渐“习惯”,适应后,当原来的那种刺激再次出现,其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举个例子:
你对一个人很好,他第一次见你会觉得你的好很让他感激,但是如果你频繁的对他好,这种好慢慢的就会由感激淡化为习以为常。
所以,人们总是对亲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却对陌生人的一点好处就非常感谢。而实际上,亲人的付出远远超过了陌生人。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习惯于对一个人好,但是有一天中断了,那个人很可能会恨你。
因为这个时候激发了人的被剥夺反应倾向。
这也是“斗米恩,升米仇”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这是人性中的恶,其实,这跟人类大脑的特性也有关系。
因为大脑对刺激的反应会消耗能量,开始的刺激大脑没有防备会做出反应,但是同种频繁的刺激大脑就会“适应”这种过程以达到平衡。
因为大脑不可能让自己总处于兴奋的状态,这会消耗大量能量,能量消耗太多会危及到生命的生存。
所以,大脑出于自我保护,会选择“适应”、“淡化”同种频繁的刺激。
二、哲学角度
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因为人的贪、执、妄过重。
人有七情六欲,故会产生贪、执、妄。而人之所以是人,正是七情六欲的存在,所以,七情六欲无法消除,那么,的贪、执、妄的存在也就正常了。
因此,人就会产生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等不良情绪是人不快乐。
所以,我们要知道,并不是不能有的贪、执、妄,也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是坏的,而是要正视、不逃避、懂得适度。
正是由于人类基因中“负面偏好”、“被剥夺反应倾向”,人类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及人的贪、执、妄,才让人总不是不快乐,让人生在福中不知福。
那么如何去除负面情绪,让自己快乐起来?
我写过一篇文章《用智慧的方法,彻底解决负面情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看。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