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16年3月29日),2018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小组赛最后一轮赛事打响,必须赢球才能保留晋级12强赛希望的中国队在西安2-0战胜卡塔尔。中国队时隔15年重返亚洲区12强赛。
在此之前,由原国家队总教练阿兰•佩兰率领的国家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中成绩惨淡,几乎断送了中国队的出线机会。佩兰也在1月7日黯然下课,结束了近两年的中国国家队执教经历。
从1992年德国人施拉普纳开始,到鲍比•霍顿、米卢蒂诺维奇、阿里-汗、杜伊科维奇、福拉多、卡马乔,再到到最后的不幸者法国人佩兰一共有八位洋帅执教过国家队,但除了米卢大叔一人全身而退外,其余的全都是风光扫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洋帅的执教能力与资历不足吗?要知道,在聘请外教前,中国足协可是经过严格的遴选与评估的呀。这八个人中,没有哪一位是“吃干饭”的!但是到了中国,知名的洋教头们却都成了“吃干饭”的货色了。
高洪波,由职业足球运动员成长起来的中国本土教练。2009年曾经执掌国家足球队教鞭,2011年率领中国队进入2014年巴西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二十强,后被西班牙人卡马乔换下。
2016年2月3日高洪波接替离职的佩兰重回国家队执教。国家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中出线机会渺茫,几乎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然而,高洪波上任仅仅不到两个月,不但率领国家队两战两胜,而且以2:0的比分战胜了强劲的对手卡塔尔,最终成功突围出线。
高洪波真的比洋帅们高明吗?论资历、经验、背景、知名度,他都差得远,但他却胜了。我想,无论高洪波未来执教国家队的成绩如何,但他至少拯救了一次国家队,这对于国人就已经足够安慰了。
看看中国足球,再想想我们的企业培训,是不是有一些启示?
一、技术的更新不能替代观念的改变
现在中国的培训界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于培训技术的热衷追求。这种对于技术的狂热追逐在很大情况下,不是建立在是否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之上的,而是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似乎有了新的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解决了。
事实上,我认为,目前困扰中国培训界的主要问题绝非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是大量的企业管理者,甚至是培训管理者,对于培训的错误认识而造成的。这就好比,蒋介石率领的拥有洋枪洋炮的国民党正规军队败给了毛泽东领导的“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
新技术的运用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效率绝不等同于效果。如果提高了培训工作的效率,但对培训效果的达成并没有明显的贡献,那么,这种效率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瞎忙,甚至还是成本不菲的瞎忙。
试想,就算中国的培训界都掌握了宇宙中最先进的培训技术,而人们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程度上,我们怎么可能有效驾驭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培训的效果。
新的技术会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吸引人们对于培训的关注。但如果昨天困扰他们的问题(如领导不重视培训、培训需求模糊、需求变更频繁、学员学习意愿不强、组织环境缺乏对培训的支持、培训效果无法落地等),即使面对新的技术也依然存在,伴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热情的下降,培训又会归于旧日的面貌。因此,技术的更新如果不能伴随观念上的变化,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中国培训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还是对于培训的基本认识。很多企业老板、高层管理者都知道培训很重要,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如果做不到,反过来说明,他们的“知道”其实不是真正的“知道”,而是自以为“知道”。因此,培训理念和认识的推广在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现在却把很多的精力放到了对于培训技术的追逐上了。
二、先进的不一定是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我从不反对新技术在培训领域的运用,我只是想表达对于目前中国培训界“唯技术论”这种现象的担忧。只有在培训技术与培训发展现状项符合的情况下,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出它更大的功效。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形式上高端,而内容不足,则是“文胜质则史”,让人感觉浮躁虚夸。内容上充实,而表现形式不足,就是“质胜文则野”,显得比较粗犷低格。“文质彬彬”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就像高洪波,他在足球执教方面的观念未必高明过洋帅们,但对于目前中国足球的技术水平,可能是正好够用的,因此,以他的足球思想可能比洋教头们更能发挥出现有国足的技术能力。
另外,还想补充一点,如果我们现阶段无法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文质彬彬”的程度,那么,我认为,宁可“质胜文”,也不要“文胜质”。你的内容到位了,但是还不能通过更好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质胜文”。反之,就是“文胜质”。有了内容,再去获得技术来呈现内容不算很难。比起改变观念来,学习技术要轻松的太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差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获得弥补。此外,有了内容,即使无法通过很好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至少内容还在,还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得内容。但是如果内容空泛,而短期内有无法获得内容的补充,那增加整体容量的方式就只有堆叠技术了,这就好像一块三两重的猪肉,非要给你注水半斤,看着挺多,吃下去不饱,还可能吃坏身体。
三、理念与技术的运用离不开文化与环境的土壤
为什么一群在国际足坛都成名的足球教练,来到了中国执教足球却难取寸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足球的深刻认识,也都有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教练方法,但为什么在中国却失灵了?我认为,文化与环境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洋教头们对于自己所持理念与技术的有效贯彻。米卢能在这群人中获得成功,最主要的是他重视和理解文化差异,懂的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很积极地和足协、球员、媒体等各方面人士交朋友,融入其中,寻求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持,从而使自己的执教理念与技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说到培训,现在业内有些“大咖”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咖”,主要不是在于他们的实践成果,更多是由于他们比别人更早一步了解到西方最新的培训技术和理念,把这些东西传播到国内了,比别人知道更多的名词和术语,于是便“大咖”了。海外舶来的理念和技术一般都有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体系、高配置的技术工具、逻辑化视觉化的模型,还有激动人心的实践成果,确实是非常美好的东西,但把它们直接拿到到中国来,企业真正想把它们吃下去,却常常都不知道从何处下嘴。
其实很容易理解,西方的培训理念和技术是基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是建立在西方规范的企业环境和秩序之上的。如果他们的东西拿过来中国人就能用,那么早在洋务运动时中国就应该赶上西方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是不能把它作为我们前进的唯一指导方向和手段,一定要尊重文化与环境的差异,尊重自我的特色,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培训发展的最佳实践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