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恭宽信敏惠(一)

恭宽信敏惠(一)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5-13 08:01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7·6-1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白话】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方面推行于天下,这就是仁啊。”子张又问到:“请问哪五方面?”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敏速、恩惠。

    【思考之一】全面认识子张其为人?

    子张,姓顓孙,名师,小孔子四十八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论语》一书,子张共出现28次,是出镜率较高的弟子之一,其中子张向孔子请教13次,他问明、问政、学干禄、问君子、问行、问崇德、辨惑等等。《论语》还收录子张的语录2章,很有意义。子张虽然年轻,但成就颇高,孔子去世后儒分八派,子张氏之儒列八派之首。历代也不断对子张追加谥号,唐代尊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于大成殿内从祀孔子。

    孔子第七十九代裔孙孔垂长说,“他是氣象開闊之人,往往在細節上不太講究,所以孔子曾經說,子張的缺點就是不知收斂,有時候會超越分寸,但無損於子張在孔子之後成為八大派的傳承之一,雖然開張,卻也能務實,氣象萬千。”

    《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子贡对子张的评价是:“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有美德功劳却不夸耀,处于尊贵的地位却不沾沾自喜,不自我放任以贪功慕势,不凌傲鳏寡孤独贫苦无告的百姓,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评价他说:“不自夸,一般人也可以做到,能够不愚弄百姓却是他突出的仁义之举。”孔子还引用《诗经》的话说:“君子和乐而又平易,为民父母顺民意。”先生最看重他的仁德。

    这与我们一般人眼中读到的子张似乎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子张和有子为什么能跻身“十哲”,从祀于大成殿的原因吧!

    另外,《孔丛子·论书》记载:“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乎?自吾得师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仲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可见子张的学识与为人,并非一般,竞列于陪伴孔子44年之久的子路之前!

    【思考之二】本章谈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能行”,另一个是“于天下”,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说要能将以下五件事做好了,就能称之为仁。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能行”,一个是“于天下”

    所谓“能行”,就是要能踏踏实实地去做、去行。只懂得道理还不够,还必须要把这五者行出来,真正地去做出来,才是能行。所谓“于天下”朱子曰:“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不是为自己而做,是要让他行于天下,行于百姓,即使是到了蛮貊夷狄之邦,也能完完全全地行出来,这才能称之为仁。“能行五者于天下”,其发心是一心为公,而不是为求私利。

    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要行于天下,就是你要行仁,你的发心必须是遍天下的公心,不是只对一二个人,一小部分人,而是普遍性的,没有遗漏的。

    【思考之三】孔子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和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子《集注》曰:“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意思是孔子在本章回答子张“问仁”所开显出来的五个子目,恰恰是正对子张的不足而说的。这就是圣人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智慧,也是夫子答问的高妙之处。

    日本儒者竹添光鸿,是治天下之仁,故以五者为仁之作用。子张一生病痛,只是务外,夫子因病立方。盖恭宽信敏惠,总是仁之随在异名耳。而言之,曰恭宽信敏惠;而言之,只是一仁,仁不在恭宽信敏惠之外。

    明代经学家周宗建批注说:“子张堂堂气习,只在仁中讨得些虚光景、搭得些虚界子,却不习实实下手加功。别处论仁,是要敛将进去;此处论仁,是要做将出来。其能做出去处,正是真心含蓄处也。”子张性格偏张扬,务虚比较多,缺少实实在在下手实践的功夫。在《先进篇》里,孔子曾评价子张“师也辟”“师也过”,子张为人比较偏激,行持上有些虚浮,“过犹不及”。所以孔老夫子这里的“论仁”是特别针对子张的问题而论。孔子在其他地方“论仁”,都是要求“敛将进去”,收在内心上用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最典型的就是“颜渊问仁”,孔子回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只要搞定自己的内心,在你自己内心上做到克己复礼就是仁,而且天下就归仁。因为颜渊境界很高,“不迁怒,不贰过”“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知道就能做到。而子张和颜渊境界相去甚远,所以孔子在这里对子张提出了不同要求,要“行于天下”,要把这些体现“仁”的德行在利益天下的事业中去实践出来。周宗建说:孔子在“此处论仁”,特别强调“做将出来”,这里的“做出去处”,正是包含了孔子对子张的一片用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恭宽信敏惠(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kufjtx.html